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瞧!这个人
瞧!这个人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瞧!这个人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瞧!这个人》是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于19世纪末撰写的自传体著作。 本书呈现了尼采对自身生命与哲学体系的深刻反思,在他即将直面所处时代的文化哲学图景之际,展开了一场深邃的自我剖析。 通过《为什么我如此智慧》《为什么我写出如此卓越的著作》等主题章节,尼采深入探究了他作为个体与哲学家的自我认知,力图以颠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式重塑价值体系。 《瞧!这个人》开篇即以标志性的虚实交织的笔触引领读者进入尼采的精神世界:他以虚张声势与脆弱交织的独特口吻,为这场聚焦生存与苦难的个人叙事拉开帷幕。尼采审视自身健康状况、哲学洞见,以及生命体验与思想创生的互动关系。他坦言疾病、孤独及深厚家世共同塑造的复杂人格,并揭示其智慧根基正在于能同时从强健与衰落两种状态审视生命。 这部自我画像既坦率直白又极具挑衅性,在挑战传统道德范式的同时,标榜其哲学探索的高贵性。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72098
面对尼采的《瞧!这个人》,任何标榜理性的评判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位宣称"上帝已死"的哲人,用最狂放的笔触完成了最坦诚的自我剖析,这种精神勇气本身就已构成对后人的震撼。 阅读尼采的文字总带着一种奇特的快感,就像在悬崖边跳舞,既危险又令人着迷。他的文风如刀锋般锐利,每个句子都裹挟着挑衅的力量。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自传,而是一场思想的狂欢,一次对传统价值的全面宣战。 从"我为什么如此智慧"到"我为什么如此聪明",尼采用近乎狂妄的语调解构了世俗的成功标准。但细读之下,这种表面上的自恋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体悟。他将自己作为标本,展示了一个超越庸常的存在可能。 中间章节转向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尼采在这里展现了思想家的锋芒。"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至今仍在哲学殿堂回荡。他对怜悯道德的剖析,对强者伦理的推崇,构成了现代思想史上最迷人的悖论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试图在废墟上重建新的价值体系。 最后关于"查拉图斯特拉"的阐释尤为精彩。尼采用诗意的语言包裹哲学洞见,将超人哲学演绎成生命的颂歌。这种将深刻思想与文学美感完美融合的能力,正是尼采独一无二的魅力所在。 读罢全书,不禁感叹:这位宣称要"用铁锤从事哲学"的思想家,其实更像一位用手术刀解剖现代文明的医生。他的诊断或许过于激进,但那些刺痛恰恰揭示了我们精神深处的病灶。在众声喧哗的今天,尼采式的真诚思考反而显得尤为珍贵。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2327
"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巨大的深渊在自己体内,才能孕育一颗跳舞的恒星。"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23851
尼采在《瞧!这个人》中把自己剖开给我们看。他把思想的锋芒留给尼采这个名字,把血肉之躯的痛苦和挣扎留给弗里德里希这个人。这本书的任务就是用真实的人生经历来证明超人哲学的可能性。在尼采看来,纯粹的理论建构不能真正触及生命的本质,只有活出来的思想才有价值。 在自我剖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个天才的孤独、疾病的折磨、不被理解的痛苦、创作时的狂喜。这些经历不是障碍,而是锻造超人意志的必经之路。尼采把这一切都摊开在我们面前,毫不掩饰。他告诉我们,要成为超人,首先要正视自己的全部,包括软弱和缺陷。 最打动我的是尼采对"自我超越"的执着。他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把自己变成实验品。每一次崩溃都是重生的机会,每一次绝望都孕育着新的可能。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4714
读尼采的《瞧!这个人》真让人矛盾。他一边自诩为"命运的宠儿",一边又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既渴望被理解,又主动与整个世界为敌。这种自我赞美与自我毁灭的撕扯令人困惑——他究竟是先知还是疯子?那些狂放的宣言背后,分明藏着最孤独的灵魂。我们总是被教导要谦逊,他却说"为什么我如此智慧",这样的反差让人不安却又莫名着迷。或许天才注定要被误解,就像闪电必须撕裂天空。
2025年06月2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25475
2022年第七本书 阅读尼采的自传总让我感到一种奇特的矛盾,既为他的才华惊叹,又为他的自恋作呕。翻开《瞧!这个人》,扑面而来的不是哲学家的睿智,而是一个狂妄病人在发高烧时的呓语。"我为什么这么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这样的章节标题,简直像看一个醉汉在酒吧里拍着胸脯吹嘘。说实话,我读的时候好几次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哪是什么哲学经典,分明是精神科门诊的典型案例。 但笑着笑着又觉得可悲。这位曾经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天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竟沦落到如此境地。他用最华丽的辞藻赞美自己,用最刻薄的言语贬低他人,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一个理解。看着那些病态的自我夸耀,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尼采晚年会陷入疯狂——当一个人把自己神化到这种程度,现实世界确实容不下他了。 最令人反感的是他对女性的态度。那些充满优越感的评价,那些自以为是的性别论断,暴露的不仅是时代的局限,更是一个自大狂的真实面目。读到他写"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鞭子"时,我简直想把书摔在墙上。这种赤裸裸的厌女症言论,在今天看来简直荒谬至极。 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就像一面照妖镜,把尼采的灵魂赤裸裸地展现给我们看。那些惊世骇俗的言论背后,是一个渴望被理解却拒绝理解世界的孤独灵魂。也许这就是天才的诅咒:看得太远,却看不清自己;思想太深邃,心灵却如此贫瘠。合上书页,我只觉得悲哀——为尼采,也为所有被他思想误导的人们。
2025年06月2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