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记
知书房
宜都记
袁山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3
发表书评
《宜都记》记载了宜都风物,但内容实际很少。作者袁山松将重点放在山川形胜上,对当地民俗只是略提。书中描写江水"湍急多石",准确反映了三峡地貌特征。但有些描述夸张,比如"山高蔽日",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作为地理著作,它提供了六朝时期的部分地理信息,但史料价值有限。该书篇幅短,文笔一般,在同类作品中不算出色。读者需要对照其他文献使用,不能完全依赖。
每当在山水画卷前驻足,总会想起袁山松笔下那条奔腾的江水。最近重读《宜都记》,那些关于长江的段落像带着水汽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忽然明白古人为何总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册薄薄的游记里藏着的不仅是地理志,更是一颗对天地万物永远好奇的心。
袁山松写黄牛滩时那份惊叹特别打动我。"如人负刀牵牛"的岩壁倒映在江水中,分明是造化最随性的泼墨。现代人乘快艇呼啸而过,他却乘着木舟慢慢看,连两岸猿声都要数清楚啼叫了几次。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让我每次路过公司楼下那棵银杏时,也会学着停下来看看叶片上的露珠。
最妙的是他写西陵峡那段。激流中船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迅捷,被他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形容,读着读着眼前就浮现出白浪拍打船舷的景象。突然觉得我们这代人真该惭愧,高铁穿过三峡隧道时忙着刷手机,错过了多少水云间的诗意。
记得他考察夷道县时,连县城方位都要亲自验证。这种较真劲儿让我想起外公总说"眼见为实"。现在写方案时,我也会学他多问几个"果真如此吗"。书中那些"山有赤壁""水有沧浪"的记载,不只是地理标注,更教会人用审慎的目光看世界。
合上书页时,江水声还在耳边回荡。突然明白游记最珍贵处,是把山河装进心里带着走。就像前天暴雨后看见彩虹,第一反应竟是想起袁山松写巫峡的那些话。好的文字果然能让人学会用新的眼睛看旧风景,在水泥森林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宜都记"。
在山水间行走时总会想起这本《宜都记》。那些看似平淡的记述里藏着让人心头一震的力量,就像江畔突然出现的青峰,看似寻常却自有其巍峨气度。每次翻到描写夷水的那段,眼前就会浮现出清可见底的江水,卵石间游动的小鱼,还有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这样的画面总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袁山松笔下的宜都山水,教会我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起伏。他说西陵峡"两岸高山重障",可紧接着又写"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这不正是人生的写照吗?我们总会遇到看似无法逾越的高山,但别忘了,再高的山也遮不住日月的光辉。记得有年冬天工作遇挫,我带着这本书去了江边,看着奔流不息的江水,突然就明白了什么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真意。
最打动我的是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记不清多少次重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这八个字,越读越觉得其中藏着大智慧。树木历经寒暑而不改其茂盛,这不正是我们该有的人生态度吗?后来每遇困境,我都会想起三峡两岸的树木,它们在激流旁依然挺拔,在峡谷中照样生长。
书中那些关于地理变迁的记载尤其发人深省。江水改道,山陵移位,千百年不过弹指一挥间。读着这些文字,那些困扰我的得失成败,突然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袁山松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时间会改变一切,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就像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就像文字中流淌的那份赤子之心。
现在这本书就放在我的床头,书页间夹着去年在长江边捡的一片红叶。每当觉得迷失方向时,就会随手翻开任意一页。那些关于山川风物的记述,总能让我找回内心的平静。如果说有什么书能让人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保持清醒,《宜都记》绝对当之无愧。它教会我用山水的眼界看人生,在变迁中守住本心,就像书中所写的江水,历经千回百转,终究奔流到海。
不少读者觉得《宜都记》文字艰涩,不容易读懂。这本书是魏晋时期的作品,用的就是当时的白话。白话里夹杂着湖北一带的方言,所以现在读起来有些困难。其实不是书本身的问题,是我们读的方法不对。
读古代作品需要先学点基础知识。比如读唐代以前的书,最好先看看《说文解字》这类工具书。语言学家黄侃说过,魏晋时期的文章和当时的日常说话差不多。现在觉得难懂,是因为语言变化太大。《宜都记》写的是湖北宜都的事情,里面自然有很多当地话。就像现在听不同地方的方言,也需要适应。
《宜都记》里记载山水风物,文字很生动。作者袁山松走过很多地方,把看到的都记下来。这些内容对了解古代地理很有帮助。书里写长江三峡的景色,现在看来还是很准确。有些地名现在还在用,说明记录得很真实。
读这本书可以先看注释本。现代学者做了很多整理工作,把难懂的字词都解释清楚了。这样读起来就容易很多。也可以对照地图来看,书里写的地方现在大多能找到。实地看看那些山水,再读文字就更有意思。
奇书,山水之真魂。北宋风尚,魏晋风骨俱在此。可从山读,可从水读,可从人读。初次看它只觉清冷,再看却有温度。匠人读得技艺,文人读得境界,凡人读得安宁。添岁数看,减岁数也看。得意时看像悬崖勒马,失意时看如雪中送炭。画山终是山,画水终是水,读它千遍终是它。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