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商君书
商君书
商鞅

商君书

商鞅  

《商君书》,又称《商子》本书着重论述商鞅一派在当时秦国施行的变法理论和具体措施。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第二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另有两篇有目无文)。其中有些篇所述史实在商鞅死后,说明不是商鞅本人所作,但书中保留了商鞅法家思想遗著,并记录了商鞅的言行,约为战国末年商鞅后学编成。《韩非子》与司马迁都曾提到过这部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08112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69624
古之治国者尚仁政,讲礼义,重教化。今之治国者尚法治,讲实效,重变革。商君之书,虽为两千年前所作,但其思想至今仍显鲜活。书中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强调以法为纲,以刑去刑。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惊世骇俗,但实践证明其有效性。 读商君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务实精神。商君不谈空话,不尚虚文,直指问题核心。他认为国家要强大,必须变法。变法就要触动既得利益,就要打破旧制。这种勇气和魄力,在今日看来尤为可贵。商君提出"以战去战"的思想,看似矛盾,实则深刻。通过加强军备来制止战争,这与现代威慑理论不谋而合。 书中关于农战的论述最为精辟。商君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战争是强国之路。他设计的耕战政策,既保障粮食生产,又保持军事力量。这种统筹兼顾的思路,至今仍是治国良方。商君主张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这种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商君的改革措施看似严苛,实则必要。他深知人性好逸恶劳,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他的户籍制度、连坐法,都是为了加强管理。这些做法在当时确实收到奇效,使秦国迅速强大。虽然其中有些手段过于严厉,但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 今人读商君书,不必全盘接受,但应理解其时代背景。商君的法治思想、改革精神、务实作风,都值得借鉴。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需要这种勇于变革的智慧。商君书中的许多具体政策已不适用,但其思想方法仍有价值。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865
将《商君书》放在中国哲学光谱中审视,总能嗅到一股刺鼻的功利主义气息。它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割裂着人性,一面雕刻着秩序。商鞅的这套治国之术,表面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内里却暗藏着对人性的粗暴践踏。 用现代物理学视角看,商鞅构建的这套系统简直是个暴力熵减工程。他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必须严丝合缝。这种极端秩序化的追求,本质上是对自然熵增法则的疯狂对抗。但问题在于,这种人为制造的秩序泡沫,真的能够持久吗? 商鞅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设计,莫过于"连坐法"。它像一张无形的蛛网,把所有人都黏在恐惧的陷阱里。表面上看,这确实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惊人的社会效率——就像给系统强行注入高纯度能量。可这种建立在普遍恐惧之上的秩序,终究会反噬系统本身。历史已经证明,秦朝的速亡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更值得玩味的是商鞅对"利出一孔"的执着。他把所有社会资源都集中到农战这个单一出口,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做法,本质上是对人性多样性的阉割。在熵的理论框架下,这种单一化的系统注定是脆弱的,因为它丧失了应对环境变化的弹性。就像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稍有震动就会全盘皆碎。 商鞅的"弱民"政策尤其令人不适。他主张"民弱则国强",这种赤裸裸的愚民思想,简直是把人民当成了国家机器的燃料。从长远来看,这种刻意压制民众活力的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一个健康的社会系统,本应该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保持适度的混乱和多样性,而不是追求绝对的整齐划一。 站在当代回望,《商君书》中最值得警惕的,是其对人性的工具化处理。它将人简化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这种思维模式至今仍在某些管理理论中阴魂不散。真正的治国之道,或许应该像老子说的那样"治大国若烹小鲜",既要掌握火候,也要尊重食材的本性。而商鞅的做法,更像是在用高压锅乱炖一锅食材,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失去原味的糊状物。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29476
初次翻阅《商君书》,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冷峻的实用主义气息。这部被誉为法家经典的著作,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人性近乎冷酷的计算。与《了凡四训》劝人向善的温情不同,商鞅的笔触更像一把解剖刀,将社会关系切割得棱角分明。 记得最初接触时,被其中"以刑去刑"的说法所震撼。这种用严刑峻法来消除犯罪的主张,听起来逻辑自洽,却让人脊背发凉。商鞅认为人性本恶,必须用重典约束,这与儒家"性善论"形成尖锐对立。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极端观点确实能解释某些社会现象,但将其奉为圭臬未免太过偏执。 全书分为多个篇章,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农战"二字。在"垦令""境内"等篇中,商鞅系统阐述了他的治国方略: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弱民强国。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见一个精密的统治机器在纸上运转。他将百姓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这种把人工具化的思想,即使在今天读来仍觉刺目。 "壹民"理论尤其令人不适。商鞅主张统一思想、统一行为,甚至提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的反常识论断。这种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让我想起历史上那些极权统治的悲剧。虽然商鞅所处的战国时代有其特殊背景,但这种彻底否定个体价值的理论,终究难逃道德审判。 在"赏刑"篇中,商鞅对奖惩机制的论述堪称精妙。他认为赏罚必须及时且力度得当,才能有效引导民众行为。这种心理操控术确实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但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却显得过于机械。把治国理政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训练模式,未免把人性看得太过低等。 最令人不安的是"弱民"政策。商鞅直言不讳地主张削弱民众的智识和财富,认为这样才便于统治。这种公然的反智主义在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我不禁要问:一个建立在愚民政策基础上的强大,真的值得追求吗?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重读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商鞅反复强调"法"的绝对性,却从未讨论法的正当性来源。在他眼中,法就是统治者的意志,不必考虑民意基础。这种法律工具主义观点,为后世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武器。联想到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不得不感叹思想的力量有多可怕。 当然,平心而论,《商君书》并非全无价值。其强调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思维,对法令统一性的坚持,以及注重实际效果的工作方法,都值得现代管理者借鉴。但必须警惕的是,当效率至上取代了人文关怀,工具理性吞噬了价值理性,社会就会变成冰冷的机器。 商鞅最终死于自己制定的严刑峻法,这颇具讽刺意味的命运,似乎暗示着极端思想的宿命。掩卷沉思,这部著作给我的最大启示或许是:任何忽视人性复杂性的社会工程,终将付出惨重代价。我们今天阅读时,既要看到其组织管理上的智慧,更要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 在当代语境下重审《商君书》,那些赤裸裸的统治术显得格外刺眼。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不受约束时的狰狞面目。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即使不同意其观点,它仍能迫使我们思考一些根本问题:治国理政的边界在哪里?效率与人性该如何平衡?这些追问,远比书本本身更重要。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8759
治国理政者必读的经典。每当我在管理团队遇到瓶颈时,总会翻开这本透着智慧光芒的典籍。治国之道,其实就在这些字里行间。法令制度,就像园丁修剪枝桠的剪刀,看似无情,实则成全了整棵树的生长。 (法度是一个国家最好的养分)保持清醒的头脑,建立严明的制度,常怀变革之心。治理国家,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夯实法治的根基。如果有一天我执掌一个组织,我会首先确立清晰的法度,赏罚分明,公平公正,我会践行这些历经千年检验的治国智慧,让组织运转得最有效率。希望每位成员都能在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论组织发展到什么阶段,在业绩辉煌的时候,要警惕骄傲自满,要常怀危机意识;即使运行顺畅的时候,也要预判可能出现的阻碍;即便资源充足的时候,也要想着节约储备;即使下属执行力很强,也要思考制度是否完善;即便组织架构已经很成熟,也要不断审视调整;即使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还是要向更优秀的组织学习,要意识到总有改进空间。 商君说:"圣人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这话让我深有共鸣。就像栽培植物要顺应其生长规律,管理团队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规则。我带领销售团队时,就借鉴了"赏罚分明"的理念,业绩立即提升了三成。 "法者,民之命也。"这句话总是让我心头一震。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维系组织的生命线。就像我们团队制定的周报制度,起初有人抱怨,但三个月后大家都养成了目标导向的工作习惯。 最喜欢的还是那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提醒我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去年我们打破常规实行弹性打卡,反而提高了团队整体效率。变革的智慧,早在两千年前就被道破了。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