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膳正要
饮膳正要
忽思慧

饮膳正要

忽思慧  

《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撰,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全书共三卷。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系统的饮食卫生与营养保健专著,对于研究中国的的医药科技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91310
玉盘珍馐,金樽美酒,千年饮膳,尽付一编。一卷《饮膳正要》,半部元代食经;一册养生典籍,半部中华食事。太医院饮膳太医忽思慧奉敕编纂此书时,未必想到这本为帝王服务的膳谱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营养学著作。而今翻阅泛黄的纸页,仍能嗅到草原奶酒的醇香与中原药膳的苦涩。 大都宫殿早已倾颓,可书中记载的驼峰熊掌、天鹅肉、野驼蹄仍令人神往。最令人惊叹的是书中对马奶酒的记载——"其性轻清,其味甘美"。这种蒙古贵族最爱的饮品,经过发酵后竟含有些许酒精,这在当时无疑是奢侈的享受。而今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仍在酿制类似的饮品,只是少了当年宫廷的精致。书中记载的一道"聚珍异馔",用羊心、羊肝、羊肺、羊肚与香料同煮,让我想起在新疆大巴扎见到的类似吃法。饮食之道,果然穿越时空。 细细品读,会发现这部饮膳经典暗藏玄机。忽思慧将蒙古饮食传统与中原医药理论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饮膳医学"。书中记载的"食疗"方子,如用羊肉汤治虚寒,用梨汁润肺,至今仍在民间流传。最令人称奇的是对"食物相克"的论述,比如螃蟹与柿子同食会致腹泻,这些经验之谈竟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书中还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的药用价值,从胡椒到豆蔻,从丁香到砂仁,构建出一幅横跨欧亚的香料地图。 作为御医,忽思慧对食材的选择极为考究。他特别强调"四时宜忌",认为饮食要顺应自然节律。春季宜食辛温发散之物,夏季宜清淡,秋季宜润燥,冬季宜温补。这种顺应天时的养生观,至今仍是中医饮食理论的核心。我曾在冬日尝试书中记载的"羊肉挂面",加入草果、良姜等香料,果然暖身活血,胜过现代各种补品。 书中对茶饮的记载尤为珍贵。元代正是中国茶文化转折的关键时期,散茶开始取代团茶。忽思慧记载的"兰膏茶"、"酥签茶"等做法,展现了蒙古贵族独特的饮茶方式——在茶中加入酥油、面粉等辅料,这种饮法至今在藏区仍可见到。而他对茶叶功效的描述,如"去痰下气,消食醒睡",与现代研究惊人地一致。 翻阅至"服药食忌"一章,不禁莞尔。忽思慧告诫服中药期间要忌口的食物清单竟有数十种之多,有些禁忌看似荒诞,却暗含深意。比如服地黄忌萝卜,现代研究证实萝卜中的酶确实会破坏地黄的有效成分。这种经验医学的智慧,往往需要数百年后才能被科学验证。 掩卷沉思,《饮膳正要》的价值远不止于食谱。它是一部民族融合的见证,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完美结合。元朝虽然短暂,却为中华饮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今天我们的餐桌上,涮羊肉、烤全羊等美食,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而书中强调的"治未病"思想,更是超越了时代,成为现代预防医学的先声。 残阳斜照,合上书页。七百年前的珍馐美味已成绝响,但忽思慧留下的饮食智慧仍在滋养着后人。从宫廷御膳到民间小吃,从药膳食疗到节气养生,这部奇书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今中外的饮食文化。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读《饮膳正要》,不禁让人怀念那个讲究"医食同源"的时代——那时的人们吃得精致,活得明白。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915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部元代御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堪称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的瑰宝,将"药食同源"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元朝宫廷饮食的精细考究,更系统阐述了食物搭配、季节调理、疾病食疗等养生之道,其"先食疗后药疗"的思想至今仍闪耀着东方医学的哲思光芒。这部融合了蒙汉饮食精华的著作,既是古代营养学的典范,也是一部承载着民族文化交融的饮食百科全书,让现代读者在品味美食之道的同时,更能领悟"治未病"的养生真谛。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5984
忽思慧在《饮膳正要》里大谈养生之道,说什么"春宜食麦,夏宜食菽",仿佛古人个个都是营养学大师。可翻开这本元代的宫廷饮食指南,满纸都是"羊肉补肾""鹿茸壮阳"的老生常谈,倒叫人怀疑这些御医是否真懂食疗。 开始研究药膳食谱时很有些期待,毕竟号称"集历代食养之大成"。可细看那些配伍:枸杞炖羊腰能明目?茯苓煮粥可安神?这些说法放在今天,恐怕连中医学生都要皱眉头。更别提那些把"天鹅肉"列为滋补上品的方子,透着股权贵的奢靡气息。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那些饮食禁忌。"勿食生菜令人心痛""夜食樱桃伤筋骨",活像老太太的唠叨。现代人偶尔吃个生菜沙拉,难道真要担心突发心绞痛?忽思慧要是知道现在流行轻食主义,怕是要气得从故纸堆里跳出来。 不过书中倒也有几分趣味。比如记载用甘蔗汁酿酒,或是核桃仁配蜂蜜的甜点,总算有些实用价值。只是那些把"孔雀肉"当药引的方子,怎么看都像是御厨在炫富——普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谁还顾得上什么"饮膳正要"? 周末照着书里的方子煮了锅"山药羊肉汤",结果满屋膻味惹得邻居投诉。忽思慧说这汤能"补中益气",我却只记得刷了半小时的砂锅。合上书忍不住想:古人所谓养生,到底是真知灼见,还是穿凿附会?就像书中言之凿凿说"兔肉久食损元阳",可四川人吃了多少年兔头,不也生龙活虎?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3170
蒙古太医忽思慧编撰的《饮膳正要》历来被奉为元代宫廷饮食养生经典,但细读之下实在令人失望。这本书号称集食疗养生之大成,实际上内容杂乱无章,充斥着大量荒诞不经的说法。 书里记载的很多食材现在已经很难见到,比如"龙肝凤髓"之类的描述,明显是夸张虚构。关于食物功效的记载更是漏洞百出,说吃兔子肉能让孕妇生男孩,吃鹿肉能延年益寿,这些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更可笑的是,书中还详细记载了用老虎骨头泡酒的方法,这种残忍的饮食方式在现代社会根本不可能被接受。 作为一本饮食专著,书中的烹饪方法也过于简单粗糙。很多菜谱只有两三句话,比如"羊肉切块煮熟",完全没有具体的火候、配料说明。对比宋代《山家清供》的细致描述,这本书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书中最令人反感的是处处体现的阶级差异。大量篇幅都在介绍宫廷贵族的奢侈饮食,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几乎只字未提。作者不厌其烦地记录忽必烈大汗的饮食习惯,对民间疾苦却视而不见。 书中关于食疗的理论也存在严重问题。将食物简单地分为"温补"和"寒凉"两大类,完全忽视了个人体质的差异性。很多所谓的"药膳"配方中,药材和食材的搭配毫无道理可言。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书中对女性饮食的偏见。认为女性应该多吃甜食来保持温柔性格,建议孕妇要避免吃辛辣食物以防孩子性格暴躁,这些说法都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2025年07月3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1021
年纪越大,越觉得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真是了不起。最近翻看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突然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为吃什么发愁,却不知道七百年前的古人们早已把"吃得健康"这件事研究得明明白白。捧着这本古老的食疗典籍,我不禁想:在这个外卖随手可得的时代,我们是不是把最珍贵的饮食智慧给弄丢了? 上周陪母亲去医院,候诊时听见旁边两位阿姨在讨论降压药。一个说每天要吃五种药,另一个抱怨肝功能指标又不正常了。这让我想起《饮膳正要》里记载的那些简单食疗方子——芹菜汁降血压,山楂粥消食化滞。忽然觉得特别感慨,我们的祖先把"药食同源"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怎么到了我们这一代,反而把吃饭这么自然的事情搞得这么复杂呢? 记得奶奶在世时常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会吃的人,病也少生。"那时候只觉得是老人家的唠叨,现在读到《饮膳正要》里"春宜食麦,夏宜食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的记载,才明白这简单话语背后,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奶奶没读过书,但她那一套"什么季节吃什么"的饮食经,竟和御医忽思慧写的皇家膳食指南不谋而合。 现在的人总在追求各种昂贵的保健品,朋友圈里天天刷到"超级食物"的广告。可翻开《饮膳正要》,里面推荐的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萝卜、生姜、大枣。忽然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养生从来不需要花大价钱,重要的是懂得食物的本性,知道什么时候吃、怎么吃。就像书里说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八个字,现在多少人能做到呢? 我父亲生前最爱说:"粗茶淡饭最养人。"那会儿我总嫌他老土,现在自己做了父亲才懂,他留给我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一套朴素的饮食观。就像《饮膳正要》里记载的,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于吃得多精致,而在于吃得明白。现在每次看到儿子挑食,我就会想起书上说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然后耐心告诉他每种食物的好处。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古人把吃饭这件事看得如此郑重。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怎么搭配,用什么炊具,甚至吃饭时的心情都有讲究。反观现在,多少人是一边刷手机一边狼吞虎咽?《饮膳正要》里那些看似繁琐的饮食规矩,其实都是在教人一件事——对食物心存敬畏,对生活保持觉察。 合上书页时突然想到,或许这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地方。七百年前写在纸上的饮食智慧,今天依然能照亮我们的生活。就像书中那些简单的食疗方子,不需要多么复杂的烹饪技巧,重要的是那份代代相传的生活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餐,就是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
2025年07月3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