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
高濂

遵生八笺

高濂  

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该书撰成于万历十九年(1591)。共十九卷,分为八个部分。卷一、卷二为清修妙论笺,摘录历代养生格言,其宗旨多出于医家、道家;卷三至卷六为四时调摄笺,记录按四时不同进行修养的口诀;卷七、卷八为起居安乐笺,专门介绍各种可资颐养的宝物器具等;卷九、卷十为延年却病笺,介绍服气导引的方法;卷十一至卷十三为饮馔服食笺,开列利于养生的食品名目,附以服饵诸物;卷十四至卷十六为燕闲清赏笺,皆论赏鉴清玩之事,以种植花卉之方法附于后。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灵秘丹药笺,介绍各种习见的经验方药;卷十九为尘外遐举笺,记载了历代善于修身养性的一百名隐逸者的事迹。此书从各方面论述养生之道,对于各种养生方法、饮食记述颇详,征引丰富。对于古器物、单方验方等也详加记录。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养生之道有重要参考价值。版本主要有明万历十九年雅尚斋刊本,明崇祯间刊本,清嘉庆十五年(1810)弦雪居重订本等。近年又出版了多种排印本。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38568
看完《遵生八笺》后觉得很困惑。古人讲究养生,说要顺应自然,要清心寡欲。但是现在的社会根本做不到这些。我们每天要上班,要赚钱,要应付各种压力。古人说早睡早起好,可现在很多人要加班到深夜。古人说要吃清淡的食物,但现在外卖都是重油重盐。古人说的那些方法,放在今天感觉很矛盾。他们那时候生活节奏慢,环境也好。现在空气污染严重,食物也不安全。古人那些养生之道,到底该怎么用?完全照搬肯定不行,但是完全不理好像也不对。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既适应现代生活,又保持健康?这个问题越想越糊涂。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9325
《遵生八笺》重读时,深感高濂对生命本质的体悟远比想象中深刻。这位明代文人将养生之道拆解为起居、饮馔、赏鉴等八大门类,看似琐碎,实则暗合天人相应的至理。随着年岁增长,愈发察觉其中"四时调摄"的智慧——春生夏长时放纵口腹之欲,秋收冬藏际又盲目进补,现代人何尝不是在违背这种自然节律?尤爱"燕闲清赏"一笺,将器物把玩提升到养性境界,令人想起董其昌"烟云供养"之说。而今人收藏多求升值,已失古人"以物养心"的本意。最耐人寻味的是"尘外遐举"篇,表面记述隐逸故事,实则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跃然纸上。这种将养生与修身结合的思路,在焦虑泛滥的当代更显珍贵。书中那些看似过时的方剂与导引术,内核是对生命节奏的精准把握——这种智慧,永远不会过时。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26915
有很长时间没碰这种讲养生之道的古籍了,这次是跟着一个中医博主买的推荐。第一次翻开《遵生八笺》,那些"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说法让我很困惑。 书里说早睡早起能长寿。但现实中很多熬夜的科学家活到九十多岁,一些严格遵守作息的老农六十岁就走了。这种矛盾让我怀疑这些养生法则的真实性。那些"子午流注"的说法,听起来像在给作息时间表找玄学依据。 关于饮食的部分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书中严格规定什么时辰该吃什么,甚至精确到食物的颜色和形状。现在我们知道营养均衡才是关键,这种刻板的饮食禁忌反而可能造成营养不良。那些"某物克某物"的说法,更像是古人对食物中毒现象的过度解释。 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些炼丹服食的章节。明明历史上那么多皇帝因服丹药早逝,这本书却还在详细记载各种金石药物的炼制方法。这种明显的错误让我对整本书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书中有大量内容在强调静坐冥想的好处。虽然现代研究证明冥想确实有益,但书中把它神化成能治百病的万灵药。这种夸大其词的做法让我担心读者会盲目相信而耽误正规治疗。 那些繁琐的养生仪式也让人生疑。每天几十个步骤的导引术、特定时辰的呼吸法,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严格执行。如果养生变成一种负担,岂不是本末倒置? 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把道德修养和身体健康强行挂钩。说什么"存天理灭人欲"就能百病不生。这种说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让人产生负罪感,反而影响心理健康。 读完全书,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质疑其中的内容。古人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很多说法在今天看来都很荒谬。也许我们应该用更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古籍,而不是盲目追随。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2239
最近重拾高濂的《遵生八笺》,这部明代养生经典在当代读者眼中常被简单归类为"古代健康指南",但细读之下发现其内核远比想象深邃。友人中医学博士曾打趣说:"这书表面教你煮菊花茶,实际在传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反差令人着迷。 书中"清修妙论笺"开篇便颠覆现代人对养生的认知——"养生不是养这具肉身,而是养性命二字"。初读时颇感困惑,在健身app和代餐粉盛行的时代,这种将道德修养与身体调养并重的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但疫情期间重读,发现其中"神气相守"的论述,竟与当代心理学研究的"身心联结"机制不谋而合。高濂笔下晨起梳头百下的日常,暗合现代神经科学关于头皮刺激与脑部供血的研究,这种古今智慧的暗通令人惊叹。 最触动我的是"起居安乐笺"中关于书房布置的细节。现代人追求"极简主义",高濂却讲究"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铜水注一,斑竹笔筒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器物不是负累,而是心境的具象化。我尝试在书房添置一方端砚,意外发现提笔书写时的心境确实不同,方知古人所谓"器以载道"非虚言。 书中"四时调摄笺"对季节更迭的敏感度,在空调房里长大的现代人已很难体会。但去年冬至按书中建议早卧晚起,食黑豆粥,竟缓解了多年的季节性情绪失调。这种体验让我重新思考"传统"的价值——不是玄学,而是历经千百年的人体实验记录。 当代养生往往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迷信科技检测数据,要么追逐神秘主义偏方。《遵生八笺》却呈现出难得的平衡智慧,既有"眼勿妄视"的修心之道,也有"六字气诀"的实用技巧。这种既入世又出尘的特质,使其在五百年后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读罢掩卷,不由想起书中那句"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或许真正的养生,始于对生命限度的清醒认知,终于对生活质量的永恒追求。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51899
“养生之方,先寝食,后医药;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简言语,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勤内固。”高濂《遵生八笺》以明代文人特有的风雅笔触,将传统养生智慧编织成一部集清赏、颐养、导引于一体的生活美学全书,在四百余年的时光沉淀中,其“形神兼养,性命双修”的核心理念依然闪耀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当现代人困于亚健康与精神焦虑时,翻开这部古人精心设计的“生命使用说明书”,自会在茶器鉴别、四时调摄、房中秘要等看似琐碎的记述里,发现那份被我们遗忘的从容:原来精致生活并非物质的堆砌,而是对生命节奏的诗意觉知。
2025年06月30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