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濒湖脉学
知书房
濒湖脉学
李时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有人说《濒湖脉学》是中医诊脉的经典。有人说它写尽了脉象的精微变化。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却是混乱的理论和模糊的表述。它把简单的脉搏跳动说得神乎其神,把主观感受包装成医学真理。几百年前的这本著作,至今仍被奉为圭臬,这恰恰反映了中医理论的停滞不前。在这个讲究科学证据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玄之又玄的脉象描述,而是经得起检验的医学知识。
中医典籍中的瑰宝《濒湖脉学》作为脉学经典实至名归。在中医诊断学里,《濒湖脉学》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脉学专著,至今仍是医家必读。
这本书把脉象分成二十七种。每种脉象都有详细说明。比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这些内容对临床诊断很有帮助。
读完觉得李时珍确实厉害。他把复杂的脉象说得这么清楚。文字简洁明了,一看就懂。比如描述滑脉"如珠走盘",形容弦脉"如按琴弦"。这些比喻很形象,容易记住。
书里的内容很实用。比如讲到结代脉可能出现心律不齐,促脉可能预示发热症状。这些知识到现在都管用。很多老中医都靠这些脉象判断病情。
看这本书会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没有现代仪器,光靠把脉就能诊断疾病。而且观察得很细致。比如同样的浮脉,还要分有力无力。沉脉也要看是不是均匀。
初学者可能会觉得脉象很难分辨。比如濡脉和弱脉的区别,需要多练习才能掌握。但书里说得很清楚,只要多实践就能学会。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系统性强。从基本脉象到相兼脉,从诊脉方法到临床意义,都讲得很完整。看完对脉诊会有全面认识。
很多中医名家都推荐这本书。他们说这是学习脉诊最好的入门书。内容准确可靠,解释通俗易懂。确实是这样,每次看都有新收获。
翻开这本泛黄的古籍时,手腕竟不自觉地发颤。那些竖排的繁体字像一列列待把的脉象,明明近在眼前,却始终隔着一层薄雾。李时珍将二十八脉写得如此分明,可当我试图在病人腕间寻找时,总觉得浮沉迟数都化作了指尖的谜题。
多少次在深夜的诊室里,我把三根手指搭在脉枕上,却像按住了流动的沙。滑脉如珠走盘的形容多美,可实际触到的不过是模糊的悸动。古人说弦脉似按琴弦,可现代人熬夜喝咖啡的脉搏,早把琴弦绷成了电吉他。那些精妙的比喻,在空调房的冷气里渐渐结霜。
最困惑的是"如循榆荚"的浮脉。榆荚是什么触感?城里长大的手,连榆树都没摸过。先贤们用整个生命积累的经验,传到我们这代竟成了需要注释的密码。有时在脉案本上画满问号,恍惚觉得每个脉象都带着李时珍温和的嘲笑。
可偏偏放不下这本小册子。每当遇到疑难杂症,总忍不住再翻开来对照。就像揣着祖传的罗盘走进迷雾,明知指针摇摆不定,却依然要靠着这点微光探路。那些困扰我的脉象描述,字里行间藏着千年医者手温的传承。
最近开始抄写脉诀,墨汁在宣纸上晕开时,忽然懂了"如雨沾砂"的涩脉。或许我们永远不能完全复原古人的手感,但可以在自己的时代重新种植这些比喻。诊脉台上散落的脉枕,终将成为连接古今的渡船。
从《濒湖脉学》入手,常觉其言如老友絮语,愈品愈觉精微。行医日久,越发明白李时珍把脉写成诗的用心——那些浮沉迟数的韵律,分明是生命在指间的低吟浅唱。年轻时总执着于二十八脉的硬性区分,如今倒更爱琢磨其中"如雨沾沙"般的濡脉意象,恍然惊觉古人早已将触觉化为诗意。
想起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脉证合参,方知李氏此作实为通往经典的津梁。最妙的是书中将玄妙的脉理化作农人皆懂的比喻,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竟与四季呼吸暗合。现代医学仪器再精密,到底替代不了三指搭脉时那种血肉相连的感应。每次重读,都像在触摸中医的魂灵——它既在浩卷青简里,更在医者日日摩挲的温热手腕间。那些曾被视作陈腐的脉诀,原来藏着永恒的诊疗智慧。
中医诊脉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练习。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把复杂的脉象分成二十七种,每种都说得明明白白。这本书最可贵的是把虚无缥缈的脉象变成了可以把握的东西。
刚开始学把脉时,手指下的感觉就像一团乱麻。浮脉轻按就能摸到,沉脉却要用力往下按。数脉跳得快,迟脉跳得慢。这些最基础的脉象要牢牢记住,就像记住乘法口诀一样。书上说洪脉来势汹汹,细脉若有若无,这些描述很形象。
最难的是区分相似的脉象。濡脉和弱脉都显得无力,但濡脉带着一种湿漉漉的感觉。弦脉和紧脉都绷得厉害,但弦脉像琴弦,紧脉像绞紧的绳子。这些细微差别要靠大量实践才能体会。
书上把每种脉象对应的病症都列出来了。比如滑脉主痰饮,涩脉主血瘀。这些经验之谈很实用,但不能生搬硬套。病人不会照着书本生病,要把脉象和症状结合起来看。
学脉诊要耐得住寂寞。有时候把了一整天脉,还是分不清结脉和代脉的区别。这时候要回头看书,把要点再温习一遍。李时珍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他花了三十年才写成这本书。
现在很多年轻大夫依赖仪器检查,觉得把脉太玄乎。其实脉诊是中医的根本,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脉象能反映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这是机器测不出来的。把脉时要静下心来,手指要灵敏,心里要清楚。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