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野获编
知书房
万历野获编
沈德符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68
发表书评
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经常出现"野史"这一概念。"国史虽详,而野史可补其阙"这是书中的原话,也是全书的核心观点。沈德符认为官方历史记录虽然详细,但民间传闻可以填补其中的空白。这种对历史记载的态度反映出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这不只是他的个人见解,更代表晚明士人对历史记录方式的反思。
"稗官小说,多失其实,然亦有可采者"这句话说明沈德符对野史的态度是辩证的。他承认民间记载存在失实的问题,但也肯定其中包含有价值的内容。"史官""野闻""实录"这三个概念贯穿全书。沈德符通过这些概念构建起自己的历史观。
书中记载了大量宫廷秘闻和民间轶事。这些内容看似琐碎,实则反映了万历时期社会各层面的真实状况。沈德符的笔法细致入微,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具体生动。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翻开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就像掀开了晚明社会的一幅浮世绘。这部笔记体著作以看似散乱的笔触,实则编织出一张精密的社会观察网,将万历年间政治生态、市井百态、文人轶事尽收其中。与那些正襟危坐的官方史书不同,沈德符用带着烟火气的文字,为我们保存了历史褶皱里最生动的细节。
书中对官场生态的刻画尤为辛辣。沈德符以局内人的视角,记录下张居正改革时期的权力游戏,那些奏章往来间的机锋,宴会酬酢中的试探,都被他描摹得入木三分。特别令人玩味的是他对"考成法"实施过程的记载——表面上是严整吏治的良法,实则成了党同伐异的工具。这种制度异化的现象,放在今天依然能引发深思。我常想,沈德符笔下那些围着考成簿打转的官员,与当代某些唯KPI至上的职场生态,竟有几分神似。
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是另一重精彩篇章。书中那些科举失意者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比如那位屡试不第后转行做讼师的秀才,在公堂上引经据典的模样,既可笑又可悲。而更耐人寻味的是成功者的另一面——某位翰林学士私下收集春宫画的癖好,某位道学先生在妓院与人争风吃醋的丑态。沈德符从不刻意揭短,但正是这种白描手法,反而撕开了道德文章背后的真实人性。这种对知识分子双重性的揭示,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警示意义。
市井篇章堪称明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从苏州绸缎庄的竞价窍门,到扬州盐商的奢侈做派;从京师茶馆里的时事议论,到江南书坊的盗版乱象。最妙的是记载民间技艺的那些片段,比如描述某个制作假古董的作坊:"以新陶入粪窖浸三月,取出风干,复以药汁染之,俨然秦汉物也。"这般生动的工艺记载,恐怕连当代造假者都要叹服古人的"匠心"。
不过读完全书,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违和感。沈德符在记录这些社会万象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矛盾的姿态——既沉醉于世俗生活的鲜活,又难掩士大夫的优越感。他写市井奇闻时笔端带笑,转到道德评判时又立刻板起面孔。这种分裂恰恰折射出晚明士人的普遍困境:他们脚踩在世俗化的浪潮里,脑袋却还留在理学的天空中。也许正是这种张力,让《万历野获编》既有历史文献的厚重,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温度。
当代读者或许会惊讶于书中那些"现代性"的片段:对商业社会的敏锐观察,对女性才情的赞赏,甚至对同性恋情的客观记述。但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现代气质如何与封建底色共生共存。就像书中那个既精通西洋自鸣钟修理,又坚持用龟甲占卜的奇人,恰是晚明社会的绝妙隐喻。沈德符未必意识到自己正在记录一个转型时代,但他笔下的每个细节都在诉说这种历史吊诡。
史料精当。
很多读者说《万历野获编》不好读。这本书内容杂乱,看起来像一堆零散的笔记拼在一起。沈德符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好好整理过,直接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东西都记下来。这样写书很随便,读起来很累。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记的事情不可靠。沈德符写了很多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情,但他自己也没亲眼见过,都是听别人说的。听来的东西本来就不一定对,他还经常添油加醋。比如书里记的那些宫闱秘事、官员丑闻,很多都找不到其他证据。这种道听途说的东西,怎么能当历史看?
书里还有很多无聊的内容。他花了很多篇幅写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哪个官员家里养的鹦鹉会说话,哪个书生考试前做了个怪梦。这些事情写一两个还行,写多了就很烦人。正经的历史书应该记重要的事,不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传闻。
这本书的文笔也很差。沈德符写东西很啰嗦,经常一句话翻来覆去说好几遍。有时候写着写着就跑题了,突然插进来一段和前面完全没关系的内容。这样的书怎么能让人好好读下去?
在故纸堆里翻阅《万历野获编》,常为沈德符的笔法所折服。众人多着眼于书中对朝野秘闻的记述,而我更惊叹于他对世态人心的洞察。那些看似闲笔的市井轶事,实则暗藏着一个士大夫对时代的忧思。尤其难得的是,在党争激烈的万历年间,他仍能保持这般清醒的观察。读罢常有恍然之感,原来古今人心,从未改变。这般以野史证正史的写法,既见才情,更显胆识。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