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
知书房
史记
司马迁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6
发表书评
读司马迁的《史记》,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他把历史人物写得特别真实,不仅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普通人的软弱和挣扎。这种写法让人感觉历史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个励志的例子。他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处以宫刑,这种遭遇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但他选择了继续写《史记》,把痛苦转化为动力。这告诉我们,人在低谷时仍然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
《史记》里很多人物都在逆境中崛起。比如越王勾践,战败后给吴王当仆人,但他没有放弃,卧薪尝胆最终复仇。再看韩信,年轻时连饭都吃不上,受胯下之辱,后来却成为一代名将。这些故事说明,暂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的方式很特别。他不会刻意美化谁,而是把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写出来。项羽勇猛但刚愎自用,刘邦看似平庸却善于用人。这种写法让我们看到,成功的人也不是完美的,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
读《史记》能学到很多实用的处世智慧。比如张良懂得急流勇退,萧何知道适时收敛。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具体的行为选择。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体现在日常的做人做事中。
历史人物的结局也很有启发。有些人风光一时却不得善终,比如商鞅;有些人历经磨难终成大器,比如孙膑。这让我们明白,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长跑,一时的得失不算什么。
司马迁写《史记》的态度很值得学习。他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完成这部巨著。这证明了一件事:只要决心够大,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
残简断章,青史留痕,一部太史公书,半部华夏魂。翻开这竹简般的文字,仿佛能听见长安狱中铁链的声响,看见蚕室烛光下那支不肯停歇的笔。两千年前的墨迹里,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夜晚——司马迁在腐刑之痛中写下的每个字,都带着血性与骨气,让这部通史成了中国文人最壮烈的纪念碑。
咸阳原上的秋风依旧,而《史记》里那些面孔却永远鲜活。在陕西韩城太史祠看那些斑驳的石刻时,突然明白为何司马迁要把项羽写得如此悲壮。那尊没有头颅的将军俑,分明就是太史公为失败者树起的丰碑。他让市井屠狗的樊哙与帝王同列,使游侠刺客和公卿将相平分秋色,这种打破阶层的笔法,至今读来仍觉惊世骇俗。记得在曲阜孔庙见到的《史记》明刻本,那些关于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记载,比任何谀墓之词都更显真实的力量。
最令人动容的是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写吕后残害戚夫人,不过"断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十二字,却让人脊背发凉;述李陵事件,看似平铺直叙,字里行间都是对武帝的无声控诉。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在茂陵博物馆看霍去病墓前石刻时感受尤深——那些征服匈奴的丰功伟绩,在《匈奴列传》里却变成了"幕北无王庭"的苍凉结局。太史公写战争,常以"士卒伤者载道"作结,这种人道主义关怀,今日读来仍觉震撼。
长安城的布局在《货殖列传》中活了过来。当我在汉长安城遗址抚摸未央宫地基时,忽然懂得司马迁为何要记录那些"贩脂辱处"的商人。他笔下的长安西市,有"刀间爱奴"的珠宝商,有"雍伯卖浆"的饮料摊,甚至记载了不同行业的利润率。这种对市井生态的凝视,让《平准书》里的经济数据都有了体温。对比洛阳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那些叫卖者的神态竟与书中所记分毫不差。
《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堪称千古绝唱。去年在临潼鸿门宴遗址,看着那个不足三十平米的土台,很难想象这里曾决定过帝国命运。但司马迁用"项庄舞剑"的细节,让历史有了戏剧的张力。他写人物,总在衣袂翻飞间见精神: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也",陈涉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连酷吏张汤也要写他"母死不归"的固执。这种笔法,在咸阳博物馆看秦俑时深有体会——那些陶俑脸上的表情,不就是《史记》人物的三维呈现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太史公自序》。在韩城芝川镇的司马迁祠,看见那尊左手持简、右手抚膝的塑像,忽然理解了他为何要把自己写进历史。从"二十而南游江淮"到"发愤且卒业",这部书本身就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他用"究天人之际"的野心,把星象与人事相连;以"通古今之变"的视野,让《历书》与《天官书》对话。这种宏大叙事,在西安碑林看到《史记》古本时尤为震撼——那些虫蛀的页边,都是时间留下的批注。
乱世文章,青简丹心。当我在国家图书馆翻看敦煌残卷中的《史记》碎片时,忽然懂得何为"藏之名山"。这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巨著,其实是用生命写就的忏悔录。那些看似客观的记述里,藏着对李陵的愧疚,对武帝的怨愤,对屈原的共情。现在想来,司马迁最伟大的创造,是把历史变成了承载个人命运的方舟,让两千年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遇见那个蚕室中不肯低头的灵魂。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之史家著书,为的是记录真实,传承道义。司马迁写《史记》,不只是为了写历史,更是为了写人性。今人读史,常常只看故事,不问是非。古人读史,却能从中看出兴衰之理,明白做人之道。
《史记》写人物,写得特别生动。比如写项羽,既写他的英勇,也写他的傲慢。写刘邦,既写他的智慧,也写他的无赖。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英雄或坏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真人。读起来让人觉得,历史就在眼前。
司马迁写历史,不只是记录事实。他把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也写进去。比如写屈原,他同情屈原的遭遇。写李斯,他批评李斯的自私。这些评价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读这样的历史,能让人思考很多问题。
《史记》的内容很丰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刺客,都写到了。这些故事不只是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意义。比如写廉颇蔺相如,讲的是团结的重要。写荆轲刺秦王,讲的是勇气和忠诚。这些道理,今天的人读来仍然有用。
读《史记》不能光看热闹。要仔细想,为什么这些人会成功,那些人会失败。要从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现在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消遣。古人读书,却是为了明理。这一点,今天的读者应该好好想想。
在最迷茫的年纪翻开《史记》,忽然明白历史长河中的每个人都在重蹈覆辙。司马迁用了半生写就这部血泪之作,我读到三十岁,终于懂得成败兴衰不过转瞬,却仍会为项羽的悲歌扼腕,为李广的遭遇愤懑。明知"究天人之际"不过是徒劳,却还在字里行间寻找救赎。我们既做不到史官那般冷眼旁观,又无法像竹简上的篆字那样沉默永恒,到底还是会被那些两千年前的故事刺痛。但这正是《史记》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影子在历史中摇曳。每个中国人都该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重读这部书,年轻时看英雄气概,中年看世事无常,老了或许才能读懂太史公藏在刀笔下的那声叹息。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