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相牛经
相牛经
宁戚

相牛经

宁戚  

中国古代牛体鉴别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形法类》中载有汉代《相六畜三十八卷》,其中有相牛经,但已全佚。《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载有《宁戚相牛经》二卷,《高堂隆相牛经》二卷,《王良相牛经》二卷。王良是西周时人,宁戚是春秋时人,高堂隆是汉代人。《旧唐书·经籍志》载《宁戚相牛经》是一卷,以上诸书均佚。《说郛》中收有《宁戚相牛经》,其内容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篇中的相牛的内容相同,显系摘录于《齐民要术》。清代黄绣谷在《相牛心镜要览》中指出“古之相牛经在晋代已亡佚”。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14011
从《相牛经》里看,时间久了反而觉得有些说法值得怀疑。人们总是希望找到简单的方法来判断牛的好坏,但这本书里的标准真的靠谱吗?里面说看牛的眼睛要明亮有神,看毛色要光滑,这些标准放在今天还能用吗? 想到古代农书《齐民要术》也有类似内容,那时候的人确实很看重相牛技术。但从书里能看出,古人写这些的时候更多是靠经验,不是科学。现在养牛技术变了,这些老方法还能管用吗? 书上说的那些特征,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对不上。牛的长相和它的产奶量、干活能力真的有那么直接的关系吗?也许古人写这些的时候自己也没想清楚。读这种书,重要的是保持怀疑,不能全信。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54856
在农业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相牛经》这类古代畜牧典籍的实用价值早已所剩无几,但其中折射出的传统农耕思维却仍然值得我们警惕。这部看似专业的技术手册,实际上处处透露着经验主义的傲慢与主观臆断的荒谬——通过牛眼的形状判断其性情,依据毛色推测其耐力,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论断竟被历代农人奉为圭臬。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书中那些煞有介事的"相牛口诀",诸如"蹄如莲花瓣,日行三百里"之类的夸张描述,活脱脱是古代版的伪科学。 不过抛开其技术层面的荒诞性,书中那些充满市井智慧的细节描写倒也别具风味。比如记载某头倔牛"见红衣则怒"的怪癖,或是描述老农用酒糟引诱懒牛干活的小伎俩,这些生动片段意外地保留了古代农耕生活的真实肌理。特别是关于"牛医"与农户讨价还价的对话记录,简直能让人看见阳光下飞扬的尘土和老者皱纹里藏着的狡黠。当书中突然冒出一句"此牛角生异纹,主家宅不宁"的占卜式论断时,又让人不得不感叹,再实用的技术手册也逃不过那个时代的神秘主义窠臼。 这部典籍最可悲之处,在于它将偶然经验上升为绝对真理的叙事方式。那些被反复传抄的"相牛要诀",本质上不过是把个别成功案例神话为普遍规律。现代读者翻看那些用朱笔重点圈出的"灵验"记载时,仿佛能听见历代抄写者崇拜的叹息——这种对经验盲目崇拜的心理惯性,至今仍在某些领域阴魂不散。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79215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髓的畜牧百科全书。从春秋时期的相牛术到汉代的牛耕技术改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到元代王祯的《农书》,历代农学典籍中关于牛只饲养、鉴别、训练的智慧结晶,在书中都得到了系统性的梳理。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能看见华夏先民在黄土地上与牛为伴的身影,听见犁铧破土的声响。 细读之下,一个鲜明的演变轨迹跃然纸上。春秋时期相牛重在观其形,"角如竹笋,蹄如莲花"的审美标准,到汉代逐渐转为"腰长力大,蹄坚耐劳"的实用取向。北魏时期更发展出完整的相牛八法:"一观头型,二察眼目,三看鼻镜,四量躯干,五摸骨骼,六试步态,七测气力,八验性情"。这种从表象到本质的认知深化,恰似中华农耕文明从粗放到精耕的演进缩影。最令人感慨的是,书中记载的相牛口诀至今仍在某些偏远乡村口耳相传,这种跨越两千年的生命力,实在令人肃然起敬。 书中收录的诸多典故尤为珍贵。比如"宁戚饭牛"的典故,不仅道出了相牛的诀窍,更暗含怀才不遇的文人情怀;"百里奚饲牛"的故事,则将畜牧之道与治国之术巧妙勾连。这些看似简单的农耕智慧,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我不禁想起《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寓言,那种"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与书中记载的相牛大师"望而知其优劣"的本事,在精神层面上何其相似。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地域差异的记载。中原地区的牛"头大颈短,宜于挽重",江南水牛"蹄阔善泅,适于耕作",而西北的牦牛"毛长耐寒,负重致远"。这种因地制宜的畜牧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农人的地理认知水平。联想到今天某些地方仍在推行"一刀切"的农业政策,古人的智慧反而显得尤为可贵。 当然,书中也不乏一些今日看来颇为神秘的记载。比如"牛眼含泪主凶兆"、"牛尾上翘兆丰年"等说法,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却真实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对牲畜的情感依赖。这种将牲畜拟人化的思维方式,在当代机械化农业中早已消失殆尽,但读来却别有一番韵味。 最令人深思的是书中暗含的生态智慧。"春不杀犊,夏不役牛"的训诫,"耕三休一"的轮作制度,无不体现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反观当下某些养殖场追求短期效益的种种做法,古人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简直具有先知般的预见性。书中记载的"相牛如相人"之说,道破了畜牧文明的真谛——牲畜不是工具,而是与人类共生共荣的伙伴。 作为一部专业典籍,书中技术细节之详尽令人叹服。从牛齿判断年龄的方法,到蹄甲修剪的要点,再到疫病防治的验方,事无巨细皆有记载。这些凝结着数十代人实践经验的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实用价值。偶然发现书中记载的某个治牛腹胀的偏方,与老家祖父使用的方法一模一样,这种跨越时空的传承,让人不禁眼眶发热。 掩卷沉思,这部《相牛经》的价值远不止于畜牧技术本身。它是理解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钥匙,是触摸先民生活智慧的桥梁。在工业化狂飙突进的今天,重读这些质朴的文字,恍若听见了远古传来的阵阵牛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那些被遗忘的农耕智慧,或许正藏着解决当代农业困境的答案。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5215
学畜牧必读的古书。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69254
推荐⭐⭐⭐⭐⭐⭐ 这是三年前偶然在旧书摊淘到的一本古籍,当时只觉得装帧古朴就买下了,却没想到会成为我农耕文化探索的启蒙读物;上周回老家参加春耕仪式,看到乡亲们依然沿用古法相牛的传统,顿时百感交集;回来后连夜翻出这本《相牛经》,对照着田间见闻重读,竟读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感悟。 都说"耕读传家久",相牛之术却是我们农耕文明最鲜活的记忆。去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到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就被古人观察之细致所震撼;但真正站在陇东的田埂上,看老农轻抚牛背、细辨纹理,才明白这种技艺背后蕴藏的生命智慧。我们村最年长的张大爷,只需看一眼牛眼,就能说出这头牛的脾性,这份本事就是从《相牛经》里传承下来的。 翻开这本泛黄的线装书,最让我惊叹的是"相齿篇"的记载。书中将牛齿分为"玉阶""银盘""铁板"三等,对应着不同的耕作年限。记得小时候放牛,总奇怪为什么大人总要掰开牛嘴看牙齿,现在才懂得这是在判断牛的黄金役龄。书中记载"六岁银盘初现,八岁玉阶分明",这与现代兽医说的恒齿更替规律惊人地吻合。站在陇东的梯田上,看老农们如数家珍地讨论每头牛的齿相,突然觉得手中这本古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农耕密码。 最精彩的莫过于"相眼章"。书中说"目如悬铃者力大,睛若点漆者性良",这与我在春耕现场看到的完全吻合。那头总被安排在梯田最险处耕作的黑牯牛,就长着一对乌溜溜的大眼睛。张大爷说这是"将军眼",这样的牛不仅力气大,遇到险情还会自己判断路径。想起书中"牛目分五色,青主寿、赤主躁、白主劳、黑主力、黄主病"的记载,不得不佩服古人观察之精微。现在有些农业院校开设相牛课程,教材里依然引用着这些千年经验。 但最触动我的还是"相神篇"。书中说"神在目,情在尾",强调要从整体气韵判断牛的精神状态。去年在贵州侗寨见到斗牛节,那些参赛的牛都经过严格挑选,不仅要体型匀称,更要"昂首阔步如将军"。这让我想起书中"凡相牛,先观其神,次察其形"的训诫。现代养殖场用数据指标选牛固然科学,但老农们那种人牛之间的默契,却是任何仪器都测量不出来的温度。 重读《相牛经》,最难忘的是"相犊章"里那段话:"择犊如择友,不在形而在质。"张大爷选牛犊时总要在田埂上观察半天,他说好牛犊就像好苗子,要看它吃草的姿态、饮水的节奏。书中记载的"三慢三快"相犊法——慢食快饮、慢行快起、慢喘快应,至今仍是陇东农民口耳相传的秘诀。站在夕阳下的麦垛旁,看着小牛犊蹦跳的身影,忽然明白这本古籍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郑重态度。 合上书页,窗外传来远处耕牛的哞叫。想起书中那句"牛之为物,代人劳苦,当恤其力",突然理解了乡亲们为什么总把最好的草料留给耕牛。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相牛经》记载的或许不再是必备技能,但那份人牛相依的温情,那些沉淀在皱纹里的相牛经验,依然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生生不息。每次重读,都像在抚摸农耕文明的年轮,字里行间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生命智慧。
2025年07月05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