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53362
看到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突然觉得古代人真的很厉害。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双手,但他们能把每件事都研究得这么透彻。这本书就像一本古代的生产手册,从种地到打铁,从造纸到造船,什么都讲得很清楚。 我最喜欢看书中讲农业的部分。他们种水稻的方法很细致,要选好种子,把握好节气,还要注意田间管理。这些经验现在看还是很实用。还有制盐的章节,原来古人要花那么多工夫才能把海水变成盐,现在超市里随手就能买到,真是方便太多了。 书里写冶铁的内容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炼铁全靠人力,炉子要自己砌,燃料要自己准备,温度全靠经验控制。想想现在的高炉炼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古人就用这么简陋的工具,做出了那么好的铁器。 纺织部分也很有意思。从养蚕到缫丝,从纺线到织布,每一步都写得很详细。特别提到不同地区用的织机不一样,有的地方用腰机,有的地方用踏板织机。这些细节说明作者真的做过调查。 我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做豆腐,结果失败了。看来古人写的步骤虽然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这让我更加佩服他们的手艺。现在的人有那么多先进设备,反而很多传统手艺都失传了。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9514
宋应星一生都在记录那些实用的技艺。他把工匠们的手艺都写了下来。从耕种到纺织,从造车到造船,样样都不漏掉。天工开物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指南。他写得很细,每个步骤都讲得明明白白。 那时候的人都很看重读书做官,他却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些粗活上。他知道这些技术很重要。没有这些技术,老百姓就没法过日子。他跑了很多地方,问了很多工匠,把他们的经验都记下来。 书里说的都是有用的东西。怎么种地才能多打粮食,怎么炼铁才能做出好工具。他不在乎这些事看起来很小。他知道小事做好了,大事才能成。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1042
在实验室连续加班三周后重读《天工开物》,突然明白科技史终究是人与自然的永恒对话。宋应星用三十年遍历南北,将农耕冶炼尽收笔下,我搞了六年材料学研究,深知技术迭代的残酷,却仍为明代匠人的巧思惊叹。无法像纯粹的技术乐观主义者那样盲目崇拜进步,又难以彻底回归传统手工的浪漫想象,在精密仪器与古法技艺间反复摇摆——这大约就是现代技术工作者的尴尬。但这部著作确实珍贵,薄薄一卷藏着华夏文明的物质密码,那些失传的淬火工艺、绝迹的稻种培育,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技术史研究者若不浸淫此中,就像物理学者不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终究少了份贯通古今的底气。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1774
有很长时间没读过这种讲实际技术的古书了,是在一个科技类视频里看到的推荐。 以前总觉得古书都是讲大道理的,看到《天工开物》才发现原来古人把日常生活和生产写得这么清楚。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惊讶,因为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大多是诗词歌赋,很少看到这么实用的内容。 书里详细记录了各种生产工艺,从种田到纺织,从制盐到造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写水稻种植的那部分。原来明朝的农民已经懂得这么多技术,比如怎么选种,怎么灌溉,怎么防虫。这些知识现在看依然有用。 刚开始我觉得这些内容太琐碎,后来才明白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他们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把经验都记录下来。比如书里写怎么炼铁,每一步都讲得很具体,温度要多高,火候要怎么控制。这些细节说明作者真的动手做过。 现代社会技术发展很快,但我们好像越来越不了解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手机、电脑、衣服,我们都知道用,但不知道生产过程。读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古代工匠要亲手完成每道工序,所以他们更珍惜劳动成果。 我现在看一些现代产品时会想,它们背后也有类似《天工开物》的技术积累。只不过现在分工太细,很少有人掌握全过程。这本书让我对身边的物品多了一份尊重,因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每件东西都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和劳动。 书里还写到很多现在依然在用的传统工艺。比如酿酒的步骤,和现在农村的做法差不多。这说明好的方法能流传很久。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的经验,经过时间检验确实可靠。
2025年07月1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47951
古之学者观天地万物,皆究其理而穷其源,如张衡制地动仪,祖冲之算圆周,皆怀格物致知之心。今之学者视科学为晋身之阶,但求专利奖金,论文数量,职称高低,全无求真务实之意。古之学者如宋应星,虽科举不第,仍遍访工匠,详录技艺,著《天工开物》,为后世存工艺之真。今之学者坐拥实验室,却惯于数据造假,论文抄袭,实乃科技之耻。 今读《天工开物》,犹见明末科技之光。其记农耕纺织,采矿冶炼,舟车制造,无不详实周备。尤可贵者,宋公不以士大夫自居,甘与匠人为伍,亲历亲见,方敢下笔。今日科技论文,多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与宋公相比,岂不愧煞?书中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之法,广东炼铁之术,至今读来,犹见匠心独运。而今人但知进口设备,崇洋媚外,传统工艺,几近失传。 每见书中"乃粒""乃服"诸篇,未尝不掩卷长叹。古人对衣食之源,何等敬畏!今人但知品牌奢靡,浪费无度。宋公记"杀青"造纸,"粹精"碾米,字字皆心血。反观今人,快餐文化盛行,连读书都要"五分钟读懂",谁还肯下这般功夫? 科技之道,本在经世致用。宋应星身处乱世,犹不忘民生疾苦,所记皆利国利民之术。而今科研经费亿万,成果却束之高阁。读《天工开物》,方知何为真学问。不读此书,空谈创新,是舍本逐末也。虽终日与高科技为伍,不过是无根浮萍,终难成器。
2025年07月11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