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更多
书评  · 81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3990
翻开《天工开物》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不是墨香,而是某种令人不适的违和感。这部被捧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真的配得上如此盛誉吗?宋应星笔下那些看似详尽的技术记载,在当代读者眼中不过是些早已被淘汰的陈旧知识,就像博物馆里那些蒙尘的展品,除了供人凭吊外,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现实价值。 "乃粒第一"中那些农耕技术的描述,在现代化农业机械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宋应星不厌其烦地记录着各种农具的尺寸、耕作的方法,却不知这些经验之谈在化肥、转基因作物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沦为纸上谈兵。更令人困惑的是,书中对"天工"与"人工"的刻意区分,透露出一种近乎迷信的自然崇拜,这种思想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当下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粹精第二"关于谷物加工的记载,读来更像是一部古代版的"生活小妙招"。石磨、舂臼这些早已进入历史博物馆的工具,被作者以近乎神圣的姿态记录下来。我不禁要问:记录这些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意义何在?难道就因为它们"古色古香"就值得大书特书?这种对传统的盲目崇拜,恰恰暴露了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通病——重经验而轻创新。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作咸第三"中关于制盐的记载。宋应星不厌其烦地描述着煮海为盐的土法,却对当时已经出现的先进制盐技术只字不提。这种选择性失明,让人不得不怀疑作者的真实意图——他究竟是在记录技术,还是在为某种特定的世界观背书?书中随处可见的"天人感应"说教,更像是在为封建伦理寻找科学依据,这种将科技与迷信混为一谈的做法,实在难以让人苟同。 "甘嗜第四"中关于制糖工艺的描写,更是暴露了这部著作的致命缺陷。作者对工艺流程的记录看似详尽,却缺乏最基本的量化数据。温度、浓度、时间这些关键参数全部付之阙如,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火候适中"这样模糊不清的描述。这种经验主义的记录方式,与现代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也难怪中国的技术发展会长期停滞不前。 通读全书,最令人不安的是其中流露出的实用主义倾向。宋应星记录各种技术,似乎只是为了证明"圣人之道"的普适性,而非促进技术本身的进步。这种将科技工具化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中国未能产生真正科学革命的思想根源。当西方学者在探索自然规律时,我们的先人却沉迷于将技术纳入道德教化的框架,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实在令人扼腕。 不可否认,《天工开物》确实保存了不少古代工艺的珍贵资料。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部著作的价值更多在于历史文献意义,而非科技指导意义。将其奉为圭臬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当代科技发展,反而可能成为思想上的桎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创新,而不是如何复古。毕竟,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没有人能靠研究马车造出高铁。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18244
前路模糊,难窥其真。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天工开物》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