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疏
知书房
茶疏
许次纾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有人说现在的书太多,道理太少。古人写的书不多,但很耐读。我开始找一些老书来看。《茶疏》就是这样一本老书,明朝人写的,讲怎么喝茶。
书里说的事情很细。比如烧水要用活火,水要三沸。第一沸像鱼眼,第二沸像涌泉,第三沸像波浪。我以前不知道烧水也有这么多讲究。现在用热水壶烧水,水开了就关火,根本不管这些。
书里还说喝茶要选好天气。阴天不适合喝茶,晴天最好。我觉得奇怪,喝茶还要看天气吗?现在都是想喝就喝,不管外面是下雨还是出太阳。
书上写了很多茶叶的名字。有些我听说过,比如龙井、碧螺春。有些根本没听过,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书上说泡茶要用泉水,现在城里人都用自来水,哪来的泉水。
我看完这本书,反而更糊涂了。古人喝茶这么麻烦,我们现在这么随便,到底谁对谁错。书上写的那些方法,现在还能用吗?那些讲究还有必要吗?
我也试着按书上说的泡了一次茶。找了一个晴天,烧水时看着水泡变化。但感觉没什么不同,茶还是那个味道。可能是我没做对吧。
现在喝茶的人很多,但像我这样看古书学喝茶的应该很少。大多数人就是茶叶扔杯子里,倒水就喝。书上说的那些道理,现在还有人在意吗?
这书太啰嗦了。
"茶之为饮,发乎神明,自古有之,然必以人而成味。"
——《茶疏》将茶道精髓浓缩于字里行间,如晨露烹新茗般清透,展现明代文人饮茶的艺术追求与生命哲学。
品茶之道,首重本心。而今人饮茶,只知附庸风雅,追逐名贵茶器,却不知茶之真味何在。那些整日炫耀紫砂壶、炫耀年份老茶的所谓"茶人",不过是些沽名钓誉之徒。茶之为物,贵在清心,不在价高。若心中无茶,纵有千金茶具,也不过是摆设罢了。
择茶如择友,当以德为先。现今茶市鱼龙混杂,以次充好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劣茶包装精美,标以天价,专骗那些不懂装懂的暴发户。可笑的是,这些人买了假茶还沾沾自喜,四处炫耀。殊不知,真正的茶人从不在意包装,只在乎茶汤的清澈与滋味的纯正。茶若不正,纵使出自名家之手,也是枉然。
煮茶之法,讲究火候。可叹今人煮茶,要么火急如焚,要么漫不经心。急火煮茶,茶汤必苦;心不在焉,茶味必散。那些一边玩手机一边泡茶的人,如何能体会茶中三味?茶道贵在专注,一壶好茶需要用心等待。可惜现代人太过浮躁,连等一壶茶的时间都不愿付出,又怎能品出茶的真谛?
饮茶之时,重在清净。如今茶馆林立,却多是喧闹之地。人们聚在一起不是品茶,而是攀比炫耀,把茶桌变成了名利场。更有甚者,借茶局拉关系、谈生意,完全背离了茶道的本意。真正的茶人,当以茶会友,以茶养心。若将茶当作社交工具,那与酒肉朋友何异?
茶器之用,贵在适宜。现在有些人非名窑茶具不用,非大师作品不藏,把喝茶变成了炫富比赛。殊不知,一只普通的白瓷杯,若能泡出好茶,远胜那些华而不实的所谓"艺术品"。茶器的价值在于实用,不在于收藏。那些将茶器供起来不用的"收藏家",根本不懂茶为何物。
最后要问:喝茶就一定要讲究仪式吗?非也。茶道重在心意,不在形式。若内心浮躁,纵使行遍所有茶礼,也不过是徒有其表。真正的茶人,即便用最简单的器具,也能泡出好茶;而那些只知模仿古人仪式的"茶道大师",往往连茶的基本特性都不了解。茶之为道,当以简约为美,以自然为真。过分追求形式,反而失了茶的本真。
茶如人生,贵在返璞归真。可惜当今茶界浮华之风盛行,真正懂茶之人越来越少。但愿饮茶者能放下虚荣,回归本心,方能品出那一盏清茶的真味。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微型百科全书,从茶树种植到茶器选择,从采茶时令到烹茶技艺,从品茶之道到茶事禁忌,事无巨细地描绘了明代文人的饮茶生活。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龙井的清香,看到紫砂壶上氤氲的热气,感受到那份独属于茶人的雅致与从容。
从茶树的栽培开始,书中就透露着对自然的敬畏。江南的烟雨,武夷的山岚,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茶叶品格。采茶讲究"雨前""明前",制茶需要"杀青""揉捻",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古人对时令的精准把握。最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工艺依然保持着惊人的生命力。就像书中描述的:"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其次雨前。"这种对时节的敏感,是现代人逐渐丧失的宝贵品质。
烹茶的艺术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水要取"活水",火要用"活火",候汤要辨"三沸"。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实则体现了古人对待生活的仪式感。读到"注茶不宜骤,骤则茶味不出"时,不禁联想到现代人用茶包匆匆泡茶的模样。许次纾笔下那种"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煮茶意境,在今天看来更像是一种奢侈的精神享受。
茶器的选择同样耐人寻味。宜兴紫砂、景德白瓷、建阳黑盏,不同茶器搭配不同茶叶,会产生奇妙的口感变化。书中对茶器的描述充满感情:"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这种对器物的审美,其实是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现代人收藏名牌包,古人则讲究茶器,本质上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最打动人的是书中透露的茶道精神。"独饮得神,对饮得趣,众饮得慧",寥寥数语道出了饮茶的三种境界。茶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读到"若器具精洁,茶亦生出别韵"时,突然明白为什么日本茶道能发展成"一期一会"的哲学。中国茶文化中这种将日常提升为艺术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
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有趣的茶事禁忌。"茶性易染,不宜近香物","酒后忌茶",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被老茶客奉为圭臬。特别让人会心一笑的是对"恶客"的描述:"谈俗事,嚼水果,吸烟草,此皆茶之仇也。"可见古人对待茶事的严肃态度,丝毫不亚于今日的咖啡鉴赏家。
掩卷沉思,最令人感慨的是书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却能在一杯茶中品味出如此丰富的意趣。现代人追求效率,用胶囊咖啡机三秒搞定一杯咖啡,却失去了等待水沸、观察茶叶舒展的那份耐心与乐趣。《茶疏》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忙碌生活中缺失的那份从容。
茶文化在中国衰落又复兴的历程,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命运。从陆羽《茶经》到许次纾《茶疏》,再到当代的茶艺复兴,这条脉络中始终贯穿着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或许正如书中所暗示的,真正的茶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那份专注当下的心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一盏清茶,来安顿浮躁的心灵。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