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
知书房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3
发表书评
从《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来,年岁愈长愈觉其繁华背后尽是虚妄。人们总被那雕梁画栋迷了眼,却不见其中人性沉沦的必然。贾府上下,从主子到奴才,哪个不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着走向衰亡?所谓"白玉为堂金作马",不过是给腐朽披了件华美的外衣。
细想那大观园里的诗会,黛玉葬花的悲情,倒像是曹公早知这盛世不过一场幻梦。宝玉看破红尘的模样,究竟是超脱还是逃避?那些被赞颂的真情,在森严礼教下又能存续几何?我常疑心,这般精致的生活图景,是否正是加速崩溃的毒药。
最令人唏嘘的,是书中每个角色都活在自己的执念里。凤姐的算计,贾政的迂腐,连最通透的宝玉也不过在温柔乡里虚度光阴。这般盛极而衰的轨迹,倒叫人看清了所有繁华终将归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宿命。
好书,人生的镜子。悲伤时该看,快乐时也该看。年轻人能看,老人也能看。失意时该读,得意时也该读。翻开任何一页都能读,从头到尾也能读。富贵如贾府终会散,卑微如刘姥姥也能活。林黛玉教会我们真,薛宝钗教会我们忍,贾宝玉教会我们醒。读它,不是看别人的故事,是照自己的心。生活再难,想想大观园最后的样子,就知道没有过不去的坎。
《红楼梦》表面上写的是风月情浓,骨子里却是一曲封建家族衰亡的挽歌。曹雪芹笔下的贾府,简直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微缩模型。那些精致的亭台楼阁,繁复的礼仪规矩,不过是包裹在腐朽内核外的华丽外衣。读着读着就会发现,这座大观园里的每一处景致,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正在从内部一点点腐烂。
贾府的兴衰史,活脱脱就是一部封建伦理的现形记。表面上讲究"诗礼传家",实际上处处都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计。贾母的慈爱背后是对权力的牢牢掌控,王熙凤的精明里藏着吃人不吐骨头的狠毒。最可笑的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爷们,贾政整天把圣贤之道挂在嘴边,可对亲生儿子的教育除了打骂就是恐吓。这种畸形的父子关系,不正是"父为子纲"的活教材吗?宝玉为什么整天想着逃离这个家?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在这个家里,人从来不是目的,而是维护家族利益的工具。
大观园里的女儿们更是可悲。黛玉的才情、宝钗的贤惠、探春的能干,在家族利益面前统统不值一提。她们的人生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要么成为政治联姻的筹码,要么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最讽刺的是元春省亲那场戏,明明是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偏要演成皇恩浩荡的盛世图景。曹雪芹越是用华丽的笔触描写这场"盛事",越是让人感到刺骨的寒意。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不过是维系家族荣耀的祭品罢了。
宝玉这个人物最有意思。他看似离经叛道,实则从未真正挣脱封建伦理的枷锁。他的反抗多么软弱无力啊!厌恶科举却不敢明着对抗,心疼丫鬟却救不了晴雯,就连最后的出家也不过是消极逃避。这个"富贵闲人"的悲剧在于,他看透了系统的荒谬,却找不到任何出路。曹雪芹把他塑造成"情痴",可这份"痴情"在森严的礼法面前简直不堪一击。当大厦将倾时,他的眼泪救不了任何人,连他自己都保不住。
更耐人寻味的是书中的奴仆群体。那些家生奴才们,明明被剥削得最惨,却最维护这个吃人的制度。袭人千方百计要当上姨娘,平儿甘心做凤姐的帮凶,就连晴雯临死前还要挣扎着换上体面衣裳。这种深入骨髓的奴性,比主子的淫威更让人心惊。曹雪芹写这些时,笔尖肯定在发抖——他既怜悯这些可怜人,又痛恨他们的愚昧。这种矛盾心理,恰恰暴露了封建伦理最恶毒的地方:它让被压迫者主动维护压迫自己的制度。
说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不得不提它华丽的语言外壳。那些精雕细琢的诗词歌赋,那些繁复精致的衣食住行描写,像一层糖衣包裹着苦涩的内核。读者往往被表面的风花雪月迷惑,却忽略了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冷笑。比如写秦可卿葬礼的奢华,写贾府过年的热闹,写诗社活动的风雅,哪一处不是在用极致的铺陈反衬内在的空虚?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对封建贵族文化的绝妙反讽——越是描写得美轮美奂,越能让人看清这个世界的荒诞。
高鹗续写的结局尤其值得玩味。虽然很多人诟病他违背了曹雪芹的本意,但那个"兰桂齐芳"的收场反而更显深刻。贾府居然靠着科举复兴了!这不正是对封建制度最辛辣的讽刺吗?一个腐朽到骨子里的家族,靠着最腐朽的科举制度死灰复燃,然后继续这个吃人的轮回。比起"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彻底毁灭,这种"复兴"更让人毛骨悚然。它暗示着:除非整个制度土崩瓦解,否则个人的觉醒和反抗都是徒劳。
重读《红楼梦》,越发觉得它像一面照妖镜。那些赞美它描写爱情多么凄美、展现文化多么灿烂的人,恐怕都没读懂曹雪芹的深意。这部书最伟大之处,不在于它记录了什么,而在于它预言了什么。当我们在为宝黛爱情唏嘘时,应该想想: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反复上演?为什么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书里描写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依然似曾相识?也许,《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衰亡史,更是一面永远照见人性弱点的明镜。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这部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鸿篇巨制,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封建社会的全景画卷。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涵盖了诗词歌赋、建筑园林、饮食医药、服饰礼仪等方方面面,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读《红楼梦》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而是一部关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寓言。宝黛的爱情固然凄美动人,但更令人震撼的是书中展现的人生百态。曹雪芹以惊人的笔力,塑造了四百多位性格鲜明的人物,从贵族到奴仆,从官僚到僧道,无不栩栩如生。特别是对女性群像的刻画,打破了传统文学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现了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人格。
书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学思考尤为深刻。大观园这个人间仙境最终化为乌有,暗示着繁华终将落幕的宿命。贾宝玉从锦衣玉食到出家为僧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象征着封建贵族阶级无可挽回的没落。曹雪芹通过"好了歌"等诗词,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深刻怀疑,这种超脱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其叙事结构如同经纬交织的锦绣,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虽出自不同作者之手,却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通灵宝玉"象征人的本真,"风月宝鉴"警示世人不要沉迷表象。诗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每一首都与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相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薛宝钗的圆融通达、林黛玉的敏感多思,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这些人物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分,而是具有复杂性格的立体形象。贾母的慈爱中带着威严,贾政的严肃下藏着无奈,就连小人物如刘姥姥也刻画得活灵活现。
作为读者,每次重读《红楼梦》都会有新的收获。年轻时可能只关注宝黛的爱情悲剧,中年时更能体会家族兴衰的沧桑,老年时或许会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这部书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不同阶段的人生感悟。它教会我们看透繁华背后的虚无,又不忘珍惜当下的真情。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探讨了永恒的人生命题。无论是爱情与婚姻的矛盾,还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亦或是个人与时代的纠葛,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找到深刻的表达。这正是它历经两百余年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红楼梦》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经典需要慢读细品,而它给予我们的精神滋养,将伴随我们一生。
翻开《红楼梦》,扑面而来的不是一部简单的爱情悲剧,而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全景画卷。曹雪芹以贾府兴衰为轴,将整个封建伦理体系摊开在我们面前,那些看似温情的家长里短,实则暗藏着森严的等级秩序。大观园里的每一次诗会,每一场宴饮,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等级展演,主子们端坐高堂,丫鬟们垂手侍立,连座次排列都要严格遵循尊卑次序。这种秩序感如此自然,以至于园中众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贾府的运转机制实在精妙。表面上靠的是血缘亲情维系,骨子里却是严密的利益分配体系。老太太的权威来自辈分,王熙凤的权力源于管家,就连宝玉的特殊地位也因其嫡子身份。每个人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都被这个位置所定义。更妙的是,曹雪芹让这套制度显得如此自然合理——探春理家时众人心悦诚服,凤姐发威时无人敢置一词,仿佛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规训,比任何强制手段都来得高明。
但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透了这套体系的脆弱本质。当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时,他实际上在质疑整个男尊女卑的伦理基础;当黛玉葬花时,她哀叹的不只是落花,更是所有被制度碾碎的美好生命。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言行,像一把把锋利的小刀,划开了封建伦理的华丽外衣。最令人惊叹的是,曹雪芹让这些叛逆思想不是出自外人之口,而是来自这个制度最核心的受益者——贾府的公子小姐们自己。
《红楼梦》对儒家伦理的拆解可谓入木三分。当贾府衰败时,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长辈们束手无策;当家道中落时,往日滔滔不绝的礼教说辞显得如此苍白。曹雪芹用事实告诉我们:这套精心设计的伦理体系既不能保家族兴旺,也不能护个人周全。宝玉最终出走,不是因为他薄情寡义,恰恰是因为他看透了家族伦理的虚伪本质——它要求个人完全消解自我来成全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家族利益"。
但《红楼梦》的伟大不仅在于批判,更在于建设。曹雪芹在解构封建伦理的同时,也在建构一种新的人际关系可能。宝黛之间的爱情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超越了门第观念;晴雯的刚烈之所以可贵,正因为它突破了主奴界限。这些闪光的人性时刻,让我们看到在森严等级之外,人与人之间还存在另一种更真实的连接方式。
作为读者,我常想:如果贾府能够包容宝玉的叛逆,接纳黛玉的真性情,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但历史没有如果,曹雪芹用他的如椽大笔告诉我们:任何压抑人性的制度,终将被觉醒的个体所抛弃。这种觉醒可能以悲剧收场,却孕育着新生的希望。就像书末那块顽石,经历红尘劫难后反而更加通透,这何尝不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
《红楼梦》最打动我的,是它在揭露制度残酷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人性温暖的信心。黛玉葬花时的悲悯,宝玉护丫鬟时的担当,甚至刘姥姥知恩图报的淳朴,这些散落在封建废墟上的人性光辉,才是真正永恒的价值。曹雪芹仿佛在说:制度会腐朽,但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合上书页,大观园的亭台楼阁渐渐远去,但那些鲜活的生命却在记忆中愈发清晰。他们用各自的命运向我们证明:任何试图将人禁锢在固定位置上的制度,最终都会败给生命追求自由的本能。这也许就是《红楼梦》历经数百年依然常读常新的秘密——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昭示着所有压制人性的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而书中那些在重压下依然保持真我的灵魂,则永远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