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社会主义哲学的根基
知书房
费尔巴哈:社会主义哲学的根基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70
发表书评
【书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那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恰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费尔巴哈:社会主义哲学的根基》的思想迷宫。作者以深邃的学术眼光,重新发掘了这位被遮蔽的哲学家的革命性内核,将费尔巴哈从"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刻板评价中解放出来,还原其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真正爆破点的思想光芒。全书最精彩的篇章在于对"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当代阐释——当作者论证费尔巴哈的"爱"不仅是伦理学概念,更是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生存论范畴时,那些泛黄的手稿突然焕发出惊人的现代性。这种对哲学史"深描式"的解读,既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粗暴简化,又跳出了青年马克思研究的理论窠臼,最终呈现出作为"实践哲学前史"的费尔巴哈思想肖像。书中对《基督教的本质》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谱系学对照尤其发人深省,那些被传统教科书体系省略的思想闪电,在此获得了完整的雷鸣。
合上恩格斯的《费尔巴哈:社会主义哲学的根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著作不仅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超越,更是一面照见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明镜。恩格斯以其特有的犀利笔触,将哲学从云端拉回现实,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必须扎根于实践的真理力量。
书中对唯物史观的精辟阐述令人叹服,特别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论断,犹如一道闪电劈开了长期笼罩在我思想上的迷雾。恩格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构了晦涩的哲学命题,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这种化繁为简的论述方式,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哲学思考的魅力。
虽然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这部作品在系统性上略显单薄,但正是这种论战式的行文风格,反而使其更具思想冲击力。恩格斯没有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实无华却力透纸背的文字,将哲学批判的锋芒直指现实问题的核心。这种直指本质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最打动我的是恩格斯对实践重要性的强调。这让我联想到当下社会中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愈发感受到这部著作穿越时空的思想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哲学批判著作,更是指引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理论日益碎片化的今天,重读这部著作,更能体会到其历久弥新的思想力量。
"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他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了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教。"在《费尔巴哈:社会主义哲学的根基》这部批判性著作中,作者以穿透性的思想力度,揭示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重要启发,展现了这位德国哲学家如何通过将神学还原为人学,为社会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书中敏锐地指出,费尔巴哈将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外化这一深刻洞见,不仅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樊篱,更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重要跳板。这部著作既是对费尔巴哈哲学精髓的精彩诠释,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源流的深刻追寻,值得每一位对现代哲学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读恩格斯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一直在皱眉。书里确实有些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对唯物主义的坚持,这一点我们读马克思就能完全明白,实在没必要再听这种重复的说教。恩格斯在书里表现出的那种理论优越感,说到底就是19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自以为是,整本书都带着"你们都不懂"的傲慢。
说到实践问题,恩格斯一边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一边自己整天坐在大英图书馆写文章。他所谓"工人阶级的哲学家"身份其实很可疑,毕竟他本人是工厂主家庭出身,写书的时候还在靠家族企业分红生活。这就好比某个富家公子说要体验民间疾苦,结果住的是五星级酒店。
书里对哲学史的讨论也很成问题。"黑格尔哲学是头足倒置的"这种论断,本质上是用政治立场代替学术讨论。当他说"要改造世界"时,完全忽略了当时欧洲工人的真实处境——那些在工厂里每天工作16小时的人根本没精力研究"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书中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味道,把哲学争论简单归结为阶级立场问题。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把复杂的思想史变成了政治站队游戏。
恩格斯的这本书自以为找到了社会主义的哲学根基。他批判费尔巴哈过度强调感性直观,却不知道自己的理论同样显得高高在上。工人阶级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哲学包装。现实斗争比抽象理论重要得多。恩格斯写的这些东西,不过是在书斋里做思想游戏。真正的苦难和反抗都被他简化成了哲学概念。思想再好,解决不了面包问题也是白搭。这种脱离实际的理论,对工人来说毫无用处。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