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乐记
乐记
戴圣

乐记

戴圣  

《礼记》篇名。为先秦儒家关于音乐问题的理论著作。相传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辑得音乐理论文章二十三篇,并将其中的十一篇(《乐本》、《乐论》、《乐礼》、《乐施》、《乐情》、《乐言》、《乐象》、《乐化》、《魏文侯》、《宾牟贾》、《师乙》)编入《礼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58479
说来惭愧,直到研究生选修古代文论课时,我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这部两千多年前的音乐美学经典《乐记》。当那些关于"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句子从泛黄的纸页间浮现时,我突然被某种跨越时空的震颤击中——原来我们现代人苦苦追寻的艺术真谛,老祖宗早就在竹简上写得明明白白。 记得中学音乐课上老师总说"礼乐教化",那时只觉得是些迂腐的老古董。如今重读才发现,这部看似严肃的典籍里藏着多么生动的灵魂。那些关于"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的论述,就像在解构我们当下单曲循环时的悸动;"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论断,简直道破了深夜听歌流泪的全部秘密。最妙的是书中说"乐和民声",这不正是今天音乐APP每日推荐算法的古老预言吗? 但真正让我眼眶发热的,是那些关于音乐与命运纠缠的段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多像在解释为什么我们总在深夜循环《海底》或《夜曲》。我突然懂了古人为什么要把乐理刻在青铜器上,他们早看透音乐从来不只是旋律,而是镌刻在骨血里的时代密码。就像此刻耳机里循环的《兰亭序》,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乱世之音"? 掩卷时常想,如果《乐记》的作者看见今天的电音现场,会不会惊讶于"凡音者,生人心者也"的永恒真理?当我们为《梁祝》落泪,为《二泉映月》心碎时,不正印证着"乐者,天地之和也"的古老智慧?那些写在竹简上的乐理,原来早已化作基因片段,在每个中国人的审美记忆里代代相传。此刻窗外飘来广场舞的伴奏,突然觉得这喧闹的旋律,竟也成了"礼乐治国"最接地气的当代注脚。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98495
必读,《乐记》是经典。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77881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一部《乐记》,奏响了中华文明最古老的艺术哲学交响曲。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05892
礼崩乐坏,徒具形骸。
2025年07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87655
读完《乐记》,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失望。这部号称"礼乐之书"的经典,在反复咀嚼后,只觉得是一锅夹生的理论杂烩。若说先秦音乐思想的代表作,《乐记》确实当之无愧,但这份"当之无愧"恰恰暴露了当时音乐理论的贫瘠。书中那些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玄谈,在我看来不过是儒生们一厢情愿的附会。把音乐硬生生拔高到"通天彻地"的高度,这种故作高深的论调实在令人厌烦。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其中无处不在的道德说教。每一段关于音乐的讨论,最后总要拐到"教化万民"上去。我甚至怀疑,这些作者是否真正懂得欣赏音乐本身?他们笔下的音乐永远只是个工具,一个用来规训百姓的礼教道具。相比之下,《诗经》中那些活泼泼的歌谣反倒显得更真诚。 不过必须承认,《乐记》在史料价值上确有可取之处。它保存了不少古代乐器的记载,对研究先秦音乐制度帮助很大。但史料归史料,思想归思想。这部作品最致命的弱点,就是把本该充满生命力的音乐,活生生地变成了干瘪的道德教科书。读完之后,我只想放下书本,去听一段真正的民间小调。
2025年07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