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江文通集
江文通集
江淹

江文通集

江淹  

诗文别集。南朝梁江淹(字文通)作。江淹文集最早为自己生前编定,《梁书·江淹传》:“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所载不同:“梁金紫光禄大夫《江淹集》九卷。”注云:“梁二十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前后集各十卷。自宋代起,一般只著录十卷。现存江淹集有《自序传》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惟集十卷,谓如此足矣。”但《自序传》写于35岁,其集中可考订写作年代者大都作于此前,此集当是“前集”,“后集”早已亡佚。江淹集现存版本有十多种。依照编排方式可分二类:一是按赋、诗、文大类编次,又按年代排列,如《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梁江文通文集》10卷(附清叶树廉辑《校补》1卷)、明万历间汪士贤辑刻《汉魏六朝名家集》本及元钞本;二是既分赋诗文大类又分章表启诏等小类,如明代张燮刻本《七十二家集》、稍后张溥辑本《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的《江醴陵集》(《四库全书》本作《梁江淹集》)2卷。《四库全书》所收《江文通集》4卷,为清乾隆间梁宾以张溥本为底本、用汪士贤本等校订刻印。明万历间胡之骥注刻的《江文通集汇注》,是现存唯一注本。此本共10卷,卷一、二收赋,卷三、四收诗,卷五至卷十收颂、赞、章、表等文,今由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李长路、赵威点校本,卷末附有“江文通集佚文”、“南史江淹传”,江淹作品于此大体齐全。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24160
在古籍堆里翻出《江文通集》,很多人夸赞他的才华,但我有不同的看法。他的文章确实华丽,内容却显得空洞。很多作品只是堆砌辞藻,缺乏深刻的思想。南朝文风本来就浮夸,他也未能免俗。有些人说他晚年作品风格大变,其实只是技巧更熟练,本质没有改变。一代才子的名声,现在看来有些过誉了。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29299
在人生最迷茫的阶段翻开《江文通集》,那些"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句子像刀子般剖开胸膛。江淹写尽离愁别恨,把人生况味都装进骈四俪六的格律里,可为什么我读着这些精妙的文字,却总觉得隔着一层什么?他笔下那些铺陈的哀伤太工整,太精致,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美则美矣,却难触及心底最粗糙的痛处。我三十岁了,也经历过生离死别,可我的悲伤从来不会自动对仗成工整的骈句。江文通的才气毋庸置疑,那些"春草碧色,春水绿波"的句子确实惊艳,但为何我总觉得他在用才华包装情感,而非释放情感?也许这就是南朝文人的宿命,把真心话都藏在华丽的修辞后面。可我们这些普通人,连修辞都来不及讲究,伤痛就已经扑面而来。集子是好集子,只是读着读着,愈发觉得自己的悲喜都显得笨拙而赤裸。
2025年07月05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4044
翻读《江文通集》,很多人看到的是文采斐然,我却更在意江淹晚年才思枯竭的绝望。一个人从才高八斗到江郎才尽,这种心理落差远比文字本身更震撼。创作需要天赋,但保持创作状态更难。江淹的悲剧在于他清醒地看着自己才华流逝,却无能为力。这种痛苦不是旁观者能体会的。文人的困境往往如此,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87416
文采风流数江郎。
2025年07月06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67388
说来惭愧,直到而立之年才第一次完整读完《江文通集》。读完后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才华确实令人叹服。这本书里的文字简单却充满力量,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完整的情感世界。 以前总以为南北朝时期的文集晦涩难懂,现在才发现是当时的我理解不了这种美。江淹的文章看似平淡,却能让人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感。那些关于离别的描写,关于仕途的感慨,关于人生的思考,都写得那么真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恨赋》和《别赋》。这两篇文章把人类最普遍的情感写得如此透彻。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痛苦。读这些文字时,仿佛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人在诉说自己的故事。 江淹笔下的情感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们都带着缺憾。就像《别赋》里写的离别,永远带着无法圆满的伤感。如果人生都是圆满的,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动人的文字流传下来。这种缺憾反而让他的文章更有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江淹的仕途一帆风顺,假如他的人生没有那么多波折,他还能写出这么打动人心的文章吗?也许正是那些不如意,那些遗憾,才让他的文字如此真实。
2025年07月06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