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竟陵王集
竟陵王集

竟陵王集

萧子良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南朝齐诗文别集。一名《萧竟陵集》。萧子良撰。萧子良字云英,齐武帝次子,封竟陵郡王。据《南齐书》本传,萧子良“所著内外文笔数十卷,虽无文采,多是劝诫”。《隋书·经籍志》著录《竟陵王子良集》40卷,两《唐书》著录《齐竟陵王集》30卷,宋代书目未见著录。宋时已佚。今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辑本二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萧子良诗文较完备。
更多
书评  · 66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12559
初读《竟陵王集》时,只觉得是南朝贵族的风雅之作。直到某个深夜重读,才惊觉这部作品背后跳动的,是一颗在乱世中依然保持诗意的心灵。萧子良作为南朝齐竟陵王,身处政治漩涡中心,却能以文字构筑一方净土,这种精神境界令人动容。 这部文集最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双重人格魅力。一方面,作为政治家的萧子良在"招隐诗"中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作为文学领袖的他又在"与诸文士书"中展现出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这种矛盾中的统一,恰恰体现了南朝士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我常想,或许正是这种看似分裂的双重性,才让他的文字如此富有张力。 书中收录的"永明体"诗歌尤其值得玩味。这些作品讲究声律对仗,开创了后世律诗的先河。读"临高台"时,能感受到诗人对音韵之美的极致追求。这种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丢失的那份对完美的执着。萧子良和他的文人集团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雕琢。 文学史上常将萧子良与"竟陵八友"相提并论,但细读文集会发现,他不仅是文学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创作实践的先驱者。在"答沈约书"中,他对文学创作的见解独到而深刻。我特别欣赏他将文学比作"雕虫小技"却又倾注全力的态度,这种谦逊中的热忱,正是当代创作者最需要的精神品质。 作为佛教徒的萧子良,在文集中留下了不少与僧人往来的书信。这些文字平和冲淡,却透露出深邃的哲思。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空有之辨"的探讨,既保持了士大夫的理性思考,又流露出虔诚的宗教情怀。这种精神追求,在物质至上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 文集中那些描写日常生活的片段,如"观棋""品茗"等,展现了南朝贵族精致的生活情趣。但细读之下,会发现这些文字背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常想,萧子良笔下的一局棋、一盏茶,何尝不是对短暂人生的隐喻?这种将深刻思考融入生活细节的写法,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发。 《竟陵王集》中收录的公文奏章,看似枯燥,却暗含智慧。在处理实际政务时,萧子良表现出与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务实风格。这种"入世"与"出世"的平衡,让我联想到现代人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支点。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诗意栖居与承担责任并不矛盾。 重读这部文集的最大收获,是理解了什么是"贵族精神"。在萧子良这里,贵族不是特权的象征,而是文化担当的代名词。他主持编撰类书、组织文学活动、提携后进文人,这些文化建树比他的政治地位更值得铭记。这种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担当,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当然,阅读南朝文学作品需要辩证看待。某些过分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某些脱离现实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保持清醒。但正如我在茶余饭后重读"与刘绘书"时所感,真正的好文字总能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萧子良笔下那份对美的执着,对真的追求,对善的坚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养分。 每次翻阅《竟陵王集》,都有新的发现。有时是一个精妙的用典,有时是一段深刻的人生感悟。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南朝那个特殊的时代,也映照出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价值,成为每个追求精神成长的现代人都可以对话的智者。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竟陵王集》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