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帕尔马修道院
帕尔马修道院

帕尔马修道院

司汤达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本书是《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的又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法布利斯从小赢得姑妈的钟爱,长成英俊青年后赢得很多女人的青睐;他从滑铁卢战场回到帕尔马,当上副主教后,邂逅一个女伶,误杀了女伶的情夫,被迫逃亡博洛尼亚,百无聊赖之际又遇上女歌唱家浮斯塔,演出了一场闹剧式的风流韵事……但这些都不是爱情,直到他锒铛入狱,遇到要塞司令的女儿克莱莉娅以后,才变成了另一个人。司汤达把他与这个高傲、纯洁的姑娘之间的爱情写得催人泪下。此外,书中对滑铁卢战争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成为文学史上的有名篇章。
更多
书评  · 1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44833
要说《帕尔马修道院》这部法国文学经典,我读的是郝运译本,整体流畅度比某些俄国文学的翻译强太多了。但即便如此,还是能碰到几处让人皱眉的地方——比如法布里斯动不动就"心潮澎湃",克莱莉娅总爱说"我亲爱的朋友",这种过于文绉绉的表达放在19世纪的意大利宫廷里总显得有点违和。最离谱的是把拿破仑翻译成"波拿巴将军",要知道在意大利语境里就该用"皇帝"这个称呼才对。不过这些小瑕疵无伤大雅,毕竟司汤达笔下那个风云激荡的意大利世界,在郝运的译本里已经足够鲜活生动了。 说到小说的叙事结构,这才是真正展现司汤达天才的地方。开篇就用滑铁卢战役给法布里斯来了个下马威,比起那些慢热型的古典小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我特别欣赏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写法——主角兴冲冲跑去追随拿破仑,结果在战场上晕头转向,最后连皇帝的面都没见着。这种反英雄的设定在1820年代简直前卫得不像话,比后来那些刻意解构的英雄叙事不知道自然多少倍。 书中的人物塑造堪称一绝。法布里斯这个愣头青主教让我想起《红与黑》里的于连,但比于连可爱多了——他那些荒唐的冒险经历,从越狱到当上主教再到谈恋爱的全过程,都透着股令人忍俊不禁的天真劲儿。最绝的是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这个集智慧、美貌与权谋于一身的女人,完全颠覆了当时小说里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看她周旋在亲王、首相和主教之间的那些手段,简直比《纸牌屋》还精彩。司汤达写这些人物时从不刻意美化,连法布里斯的懦弱和公爵夫人的算计都写得入木三分,这种真实感在19世纪文学里实在难得。 感情线的处理更是妙到毫巅。法布里斯和克莱莉娅的禁忌之恋,比那些俗套的罗密欧朱丽叶式故事高明太多。特别是监狱相会那段,隔着铁窗谈情说爱的场景,把政治压抑下的爱情写得既克制又炽烈。我特别喜欢司汤达处理细节的方式——克莱莉娅喂金丝雀的描写前后呼应,到最后变成催泪炸弹,这种草蛇灰线的笔法现在看都不过时。 政治讽刺的部分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帕尔马这个小公国就像显微镜下的欧洲宫廷,那些勾心斗角的戏码放在今天看都毫不过时。拉西首相这个马基雅维利式的角色,比现代政治剧里的反派都有深度。司汤达把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写得入木三分,却又不像后来某些作家那样刻意黑化——比如亲王这个角色,既有暴君的一面,又有普通人的软弱,这种复杂性才是真实的政治生态。 要说有什么遗憾,可能就是结尾略显仓促。法布里斯突然看破红尘跑去当隐士,这个转折确实有点突兀。不过转念一想,在那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司汤达能写出如此现实主义的结局已经很难得了——毕竟让主角在经历那么多荒唐事后突然醒悟,比强行安排个大团圆结局要有深度得多。 重读这本书时我总在想,司汤达要是活在今天,绝对是个顶级编剧。他笔下那些政治权谋、爱情纠葛、人性挣扎,随便拎出来一段都能改编成爆款剧。但现在的影视作品反而拍不出原著那种韵味——少了书中那些精妙的心理描写和时代细节,再精彩的剧情也显得单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意大利风情的描绘,从科莫湖到帕尔马教堂,每一处景致都带着地中海的阳光味道,这种地域特色现在的作家很少能写得这么传神了。 作为一部写于1839年的小说,《帕尔马修道院》的现代感简直令人惊叹。书里对权力运作的剖析、对爱情本质的探索、对宗教虚伪的揭露,放在两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针针见血。有时候读着读着都会忘记这是本古典文学——因为它讨论的命题,刻画的人性,展现的世相,与我们这个时代竟然如此相通。这大概就是伟大文学的魅力:它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了解人性,也永远比我们期待的更能预见未来。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52020
2025年读的第十五本书,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成年后反而更容易在阅读时陷入困惑的漩涡。《帕尔马修道院》就是这样的作品,那些关于野心、爱情与政治纠葛的描写,让我时常放下书页陷入沉思。看着法布里斯在滑铁卢战场上的迷茫奔跑,在修道院铁窗下的孤独仰望,在权力与爱情间的痛苦摇摆,我总忍不住想问:人生到底该追求什么? 司汤达笔下的人物总是活得那么用力。法布里斯为爱情可以放弃一切,桑塞维利纳夫人为权力可以不择手段,莫斯卡伯爵为政治理想可以隐忍多年。可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真的能带来幸福吗?当法布里斯终于获得爱情时,却发现已经失去了太多;当桑塞维利纳夫人登上权力巅峰时,内心却愈加空虚。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时常在这样的悖论中挣扎? 最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对政治的描写。那些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那些看似正义却充满私心的政治宣言,与今天的政治场何其相似。司汤达仿佛在说,人性从来不曾改变。可这样的认知又未免太过悲观。我不禁想,难道理想主义就注定要在现实面前低头吗?就像法布里斯最后选择隐居修道院,这是超脱还是逃避?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天色已暗。这部写于两个世纪前的小说,提出的问题却如此现代。也许伟大的作品就是这样,它不会给你答案,只会让你带着更多问题继续生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让你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帕尔马修道院》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