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

塔拉斯·布尔巴

尼古拉·果戈理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塔拉斯·布尔巴》是俄国文学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5年,收录于小说集《密尔格拉得》。 小说描写了乌克兰民族英雄抗击波兰贵族压迫的历史,浓墨重彩地勾勒了高大英勇的哥萨克首领塔拉斯·布尔巴的形象,歌颂了乌克兰查波罗什哥萨克为祖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现了充满诗意的非理性的哥萨克精神及其在战斗中产生的一种疯狂的快乐和陶醉。果戈理在小说中运用了艺术对比的手段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文笔遒劲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更多
书评  · 13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867034
读《塔拉斯·布尔巴》的时候,情绪很复杂。一方面被哥萨克人的血性震撼,另一方面又觉得整本书充满令人不适的暴力美学。如果只是想看热血战斗场面,不如直接去读《水浒传》,至少梁山好汉杀人还讲个“替天行道”。 果戈理笔下的哥萨克完全不像真实历史存在过的群体,更像一群被浪漫化的杀人机器。书里所有角色都像打了鸡血,除了喝酒就是砍人,砍波兰人、砍犹太人、砍自己人。这种描写方式让人怀疑作者到底见没见过真正的哥萨克。 1. 扭曲的英雄主义: 主角塔拉斯亲手枪毙二儿子那段,被很多人当成“大义灭亲”的典范。但仔细想想,就因为儿子爱上波兰姑娘,就当众执行死刑,这算什么英雄?明明是病态的集体主义狂欢。更讽刺的是,大儿子被波兰人折磨致死时,塔拉斯反而哭得像个懦夫——原来他的“原则”只对自家人有效。 2. 虚假的历史叙事: 书里把哥萨克对抗波兰贵族写得像正义之战,却完全避谈哥萨克同样屠杀平民的事实。最恶心的是对犹太人的描写,一边写他们“像老鼠一样躲藏”,一边写哥萨克把犹太人扔进河里取乐。这种赤裸裸的种族歧视,居然被包装成“民族史诗”。 3. 令人窒息的男性视角: 全书找不到一个正常的女性角色。波兰姑娘是红颜祸水,哥萨克女人全是背景板。有个细节特别说明问题:塔拉斯老婆连名字都没有,只叫“老太婆”。而她最大的戏份就是跪着求丈夫别送儿子去战场。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战斗场面的描写。砍头就像切西瓜,剖肚子就像开酒桶。这种写法初看很刺激,看多了只觉得反胃。很难相信这是写出《死魂灵》的作家写的东西,倒像是喝醉的水手在酒馆吹牛。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2048
果戈理的《塔拉斯·布尔巴》是那种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好书。我向来对史诗般的英雄叙事没什么抵抗力,而这本书完美击中了我对热血、忠诚和牺牲的所有想象。有人说它过于暴力野蛮,但在我看来,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粗犷笔触,才真实还原了哥萨克人的精神世界。 主角塔拉斯·布尔巴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有魅力了。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英雄,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既是最虔诚的东正教徒,又是最凶悍的战士;既能为了信仰慷慨赴死,也会因为儿子叛变而亲手处决。这种复杂性格让角色显得格外真实。特别是他处决二儿子安德烈的场景,那种混合着父爱与愤怒的复杂情感,简直把人性最深的矛盾都撕开来给你看。 书中的战斗描写堪称教科书级别。果戈理用近乎疯狂的语言密度还原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读那些段落时,刀剑碰撞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最震撼的是结尾处塔拉斯被绑在树上活活烧死的场景,熊熊烈火中他还在指挥战友突围——这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气概,现在的小说里已经很少见到了。 有人批评小说美化暴力,但我觉得他们没看懂果戈理的用意。这些血腥场面不是为了刺激感官,而是在展现一种近乎宗教虔诚的生存哲学。当塔拉斯高喊"为了正教信仰!"冲向敌阵时,暴力已经被升华为精神仪式。这种将肉体痛苦转化为精神胜利的写法,后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得到了更深刻的发挥。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书中确实有些理想化处理。但正是这种夸张的叙事风格,反而准确捕捉到了哥萨克文化的精髓。读完合上书页,那些骑着战马在草原上奔驰的身影还在眼前挥之不去。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写的虽然是两百年前的故事,却能让你感受到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塔拉斯·布尔巴》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