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越春秋
知书房
吴越春秋
赵晔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9
发表书评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
古之史书载道,在求明得失、知兴替,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今人读史,却往往沉溺于权谋诡计,将吴越争霸视作厚黑学教材,实乃买椟还珠之举。读《吴越春秋》,但见勾践卧薪尝胆被奉为励志典范,却少有人问:为复国而尝粪问疾,这种扭曲人格的"坚韧"究竟值不值得效法?范蠡献西施之举更令人齿冷——把女子当作政治筹码,这与今日某些商贾用女秘书"攻关"有何区别?
书中充斥着阴谋诡计的详细记载,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夫差赐剑令子胥自刎,这些血腥情节被写得绘声绘色。读至此处,但觉寒气侵骨,仿佛看见史官执笔时嘴角噙着的冷笑。尤令人不适的是,书中将越国最终胜利归因于阴谋得逞,仿佛在暗示:只要目的正确,手段再卑劣都值得歌颂。这种价值观,与当下某些不择手段的"成功学"何其相似?
今人推崇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却选择性忽略其成功后诛杀文种的忘恩负义。细读《吴越春秋》会发现,所谓"君子报仇"不过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包装。书中记载的吴越之争,本质上就是两个流氓国家的互撕,却硬要被后世包装成"韬略教科书"。我常想,若使今日企业家都学勾践的"隐忍",商场怕是要变成丛林社会;若使公务员都效仿范蠡的"谋略",官场岂非成了阴谋温床?
最可叹是书中对待女性的态度。西施被塑造成红颜祸水,郑旦沦为政治牺牲品,这些女子的血泪,在史家笔下不过是成就霸业的注脚。读至"吴王宠西施而亡国"的论断,不禁拍案而起——夫差昏庸误国,却要弱女子背负千古骂名,这种史观至今仍在毒害我们的思维方式。掩卷沉思,这部被列入经典的史书,其实散发着陈腐的男权思维与功利主义臭味。当今社会若仍以《吴越春秋》的价值观处世,恐怕只会培养出更多表面谦恭、内心狠毒的"当代勾践"。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包装成励志范本时,历史真相早已在层叠的美化中失真。《吴越春秋》用文学笔法涂抹出的复仇传奇,不过是权力游戏的精致话本——那些被反复讴歌的"十年生聚",细读之下满是苛政重税的阴影;所谓"尝胆明志"的戏剧性场景,更像是后世文人一厢情愿的想象嫁接。书中对吴宫艳史的香艳描写暴露出撰述者的市井趣味,而将西施塑造为祸国妖姬的叙事,则暴露了男性中心史观对女性命运的粗暴剪裁。
当现代管理者仍将勾践模式奉为逆境翻盘的圭臬时,有多少人注意过典籍角落里的残酷细节?范蠡的急流勇退被包装成智慧典范,却无人追问其背后对专制政体的清醒认知;文种"鸟尽弓藏"的结局明明揭露了权力机制的嗜血本质,却在鸡汤式解读中沦为成功学的注脚。这部掺杂着传说与史实的文本,最可悲的莫过于它用文学手法粉饰了暴力逻辑,使读者在跌宕情节中不知不觉认同了成王败寇的价值观。那些被浓墨重彩渲染的阴谋诡计,本质上都是对人性异化的记录,提醒着我们:对历史传奇的盲目崇拜,往往会导致对权力毒素的丧失警惕。
翻开《吴越春秋》的竹简,扑面而来的尽是权谋与复仇的腥气。勾践卧薪尝胆的励志故事被传颂千年,可我独独看见范蠡眼底的冷光——这位谋臣教唆君主尝粪问疾时,哪还有半点士人的风骨?史家总爱渲染越王忍辱负重的英明,却鲜少提及吴国百姓在战火中的哀嚎。所谓"春秋笔法",不过是胜利者蘸着血写就的谎言。读至西施沉江的段落,忽然惊觉:这部看似记载历史的典籍,实则满纸都是阴谋家的自辩状。
读完《吴越春秋》,很难一下子说清楚感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陌生的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不像正史那样严肃,但也不完全是野史。
这本书最明显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它把吴越争霸的过程写得像小说一样。很多细节描写很生动,比如伍子胥的逃亡,勾践的卧薪尝胆。这些故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在这本书里显得更具体。
作者赵晔的写法很特别。他既参考了史料,又加入了不少民间传说。所以读起来有时候会分不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演绎。但这反而让书更有意思。比如书中写夫差和勾践的对话,很可能不是真实发生的,但读起来很精彩。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它不光写事件,还写人物的想法。比如写勾践如何忍辱负重,写伍子胥如何报仇心切。这些心理描写让历史人物更鲜活。
和《史记》相比,这本书更注重故事性。《史记》写吴越的事比较简略,但在这本书里很详细。不过有些地方可能过于详细了,让人觉得不太真实。
这本书的语言比较平实,没有太多修饰。它直接讲故事,不绕弯子。这种写法让人读起来不累,但也少了些文采。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