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
知书房
论语
孔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57
发表书评
说起来很惭愧,直到三十多岁我才第一次完整读完《论语》。以前总以为这是本枯燥的教条书,现在才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其实充满智慧,每一句话都值得反复琢磨。
读《论语》时最让我惊讶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人居然能说出这么多至今仍然适用的话。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简单的八个字,却道出了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再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说得如此透彻。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对话特别有意思。他们讨论的问题都很实际,都是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如何对待父母,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当官做事,这些话题到现在也不过时。书里没有大道理,只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
最打动我的是孔子这个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生气,会失望,也会开怀大笑。他对学生既严格又慈爱,既要求他们勤奋学习,又关心他们的生活。这样的老师,难怪学生们都敬爱他。
书中有很多话让我思考很久。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让我明白承认自己不懂也是一种智慧。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会我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
读完《论语》,我发现自己以前对传统文化有很多误解。这本书不是用来背诵的教条,而是可以指导生活的智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学习要踏实。这些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不容易。
现在想想,年轻时觉得《论语》枯燥,是因为看不懂其中的深意。就像小孩子不爱吃蔬菜,长大了才知道它的好处。这本书需要生活阅历才能体会,难怪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论语》的时候,我总感觉孔子在说一些很矛盾的话。他说"仁者爱人",但又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让我很困惑。如果仁者要爱人,为什么还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孔子讲"克己复礼",说要约束自己回到周礼。但周礼本身就是一套等级制度。贵族和平民本来就不平等,这样的"复礼"真的能让天下归仁吗?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论语》里经常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现实中,君子也要吃饭穿衣,也要考虑利益。完全不顾利益的人,真的能生存下去吗?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听起来很合理。但孟子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底该不该关心政治?普通百姓该不该过问国家大事?儒家自己的说法都不一致。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孝"的问题。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子女也要坚持三年吗?这种绝对的孝道,会不会导致错误的延续?
《论语》强调"学而时习之",但学习的内容都是古代经典。孔子说"述而不作",只传承不创新。这样的学习方式,怎么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道理很好。但他又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想被别人愚弄,却可以愚弄百姓?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我读《论语》时,常常觉得孔子的话乍听很有道理,细想又觉得有问题。他说要"因材施教",但实际教学中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这种矛盾让我很困惑。
也许《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在不同场合说的话,不能当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看。但为什么后人要把这些可能矛盾的话放在一起,还当成经典来学习?
经典必读,治国修身宝典。
子曰,句句箴言,字字珠玑。
古人读书是为了明白道理,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现在的人读书是为了找工作,为了赚钱,为了升官。古人把学问看得很重,像孔子周游列国,即使挨饿受冻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现在的人把学问当作工具,为了利益可以随便改变自己的主张,实在让人看不起。
读《论语》的时候发现,这本书讲的道理到现在都很有用。比如讲到做人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现在的人经常说话不算话,签了合同也能随便反悔。比如讲到要孝顺父母,现在很多人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不管了。比如讲到要尊敬老师,现在有些学生对老师大呼小叫,没有一点礼貌。
《论语》里还讲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交朋友要谨慎,不要和品行不好的人来往。比如做事情要踏实,不要老想着走捷径。比如遇到困难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这些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适用。
现在社会变化很快,但做人的基本道理没有变。很多人为了赚钱什么都可以不要,连最基本的道德都不讲了。看到这种情况,真正明白道理的人都会觉得很难过。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