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743459
2025年06月20日
"鄱阳湖畔风光好,水光山色两相宜。"——翻开《鄱阳记》,宛如置身于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畔,字里行间流淌着江南水乡的灵动与诗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片水域的千年文脉与自然神韵。这部兼具方志严谨与散文诗性的著作,既是地理风物的生动记录,更是一部饱含人文情怀的生态史诗,让读者在碧波万顷中品味人与自然相生相融的永恒命题。
鄱阳记
知书房
鄱阳记
刘澄之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水经注
知书房
水经注
郦道元 著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三辅黄图
知书房
三辅黄图
佚名 著
城镇志。南北朝佚名撰。成书约在南北朝前。并杂用晋以后至唐时地名。二万三千余字。书名最早见于《水经注》,《隋书·经籍志》亦著录。原书一卷,今本为六卷三十六篇。记载秦汉时期长安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所记建筑均指明所在方位,是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清毕沅、孙星衍、近人张宗祥均有校本。宋人晁公武《读书志》认为南朝梁、陈间人作,程大昌《雍录》认为唐肃宗以后人作。但因*《水经注》曾引用此书,《隋书·地理志》亦曾著录,故成书年代应不晚于南北朝。
庐山记
知书房
庐山记
陈舜俞 著
名胜志。北宋陈舜俞撰。五卷。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庆历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山阴知县。著有《都官集》。熙宁五年(1072),舜俞因不行青苗法谪官山南,与友人刘涣游庐山六十天,穷探极观,无所不究,于熙宁末撰成是书。约二万五千字。卷端有李常、刘涣二序。分总叙山水、山北、山南、山行易览、十八贤传、古人留题、古碑目、古人题名八篇。总叙山水篇引东晋僧慧远《庐山纪略》山北、山南记述作者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南行,沿途经过的寺、观、洞、穴等名胜古迹,历史故实。山行易览详记山中一百五十余风景点之间里程。十八贤传记,慧远、刘程之、雷次宗等十八位隐居庐山的人物传记。古今留题录唐以前三十三人歌咏庐山的诗歌。古碑目录有当时大平观、太一观、东林寺、西林寺、简寂观五座寺庙中唐五代前碑铭志文。古人题为颜真卿、韦宙、严续等十八位唐宋大臣题名刻石。史料丰富,考据精赅,为现存第一部庐山专志。宋本明初国内已无完帙,《四库全书》本为残本三卷。民国二十一年(1932),吴宗慈经友人于日本大谷大学借得足本,与日本收入《大藏经》的大正本及《四库》残本互校后收入《庐山志副刊》出版,是为善本,并附吴氏《宋陈舜俞庐山记合校序》。
精选书评
知书客176139
翻看《鄱阳记》时,很多人注意鄱阳湖的壮阔景象,我却更关注书中记录的当地民生细节。书中如实记载了水患对百姓的影响,官府应对措施,以及百姓自救的方法。这些内容看似平淡,却反映了古代地方治理的真实状况。地方官员面对灾害的表现,比风景描写更有价值。我们常说历史是人民写的,但能够客观记录人民苦难的史料并不多。这本书做到了。
鄱阳记
知书房
鄱阳记
刘澄之
知书客813132
刘澄之的《鄱阳记》实在让人失望。这本书号称记录鄱阳风物,实际上内容杂乱无章,东一句西一句,根本看不出重点。作者写景时总是用些花哨的词,但读起来非常空洞,既没有真实感,也没有美感。更糟的是,书中充满对当地官员的阿谀奉承,让人作呕。整本书就像是为了讨好权贵而写的,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作品,简直是对历史记载的亵渎。
鄱阳记
知书房
鄱阳记
刘澄之
知书客877645
在鄱阳湖畔的旧书堆里翻到这本地方志,纸张已泛黄脆裂。旁人只道它记的是山川形胜,我却独爱那些湮没在岁月里的水文细节。水位涨落间藏着多少百姓的悲欢,官府治水的奏折背后又掩去几多血泪。最触动我的是那些默默无名的治水小吏,他们明明知道雨季将至,却只能年复一年地修补着注定溃决的堤坝。这种无力感,竟比惊涛骇浪更让人心头发颤。
鄱阳记
知书房
鄱阳记
刘澄之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