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87745
2025年09月04日
"笔法千古不易,而墨法随时变通。"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三国魏钟繇著。载于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以自然元气宇宙论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书法家创造书法就如天以自然元气赋予万物,产生和创造了地上万物的美。文中还忆其学书:“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强调书家学习用笔的重要性,描其艰辛。所谓“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主张学书根本上应师法天地自然。其说在中国书法美学上有重要地位。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精选书评
知书客921716
在书法史上堆满了名家法帖,卢携的《临池诀》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本,但它教会我如何从零开始。很多人只看到王羲之的飘逸,我却被书里讲的"每写一字必有规矩"打动。写字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你最开始都是笨拙的,但只要能照着正确的方法坚持,手上功夫就不会骗人。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客999536
临池诀这本书很多人都在说卢携的技法高超,我觉得更难得的是他那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写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卢携把每个要点都讲得很实在,没有故弄玄虚。现在的人总想速成,看到这种老派的教学反而觉得新鲜。我自己练字时反复读过几遍,每次都有新体会。不是他写得复杂,是我们太浮躁。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客557827
暮春时节得《临池诀》一卷,灯下展玩旬日乃竟。其论执笔三病,剖析毫芒;述运腕九势,颇得神髓。虽然,所言"水墨相发"之理,未免蹈袭前人,少新意耳。惟"意在笔先"一章,阐发精微,足为后学圭臬。张氏论书,能兼采众长而不失己见,诚为难得。然较之孙过庭《书谱》,终觉气局稍狭。壬寅谷雨后三日,筱堂漫记于砚北小筑。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