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临池诀
临池诀

临池诀

卢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又作《临池妙诀》。唐代卢携编。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谓智永乃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得其家法,以之传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其子陆彦远,彦远传携本人。取《翰林隐术》、王羲之《笔势论》、徐浩《论书》、《窦暨字格》、《永字八法势论》等著作,删繁选要,以成此篇。
更多
书评  · 7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3598
有人说:"现代人写字太多,真功夫太少。古人写字很慢,但是有真功夫。"我开始翻看古代的书法理论。我很认同现在高效的学习方式,但是有些事情,我愿意花时间研究,比如书法。卢携的《临池诀》属于"笔法"类的书,讲的是怎么用笔。书里说"凡用笔,以大指擫,食指钩,中指抵,名指拒,小指助",这些指法我现在还搞不明白。 书里还讲了很多奇怪的东西。比如"竖画如万岁枯藤",我不知道枯藤和写字有什么关系。还有"点如高峰坠石",石头从山上掉下来和写字又有什么联系。这些比喻让我很困惑。现代人写字用硬笔,古人用毛笔,可能感受不一样。 我试着按书里说的做。说要"藏锋",我就把笔尖藏起来写。说要"中锋",我就把笔杆立直。但是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还不如平时随便写的好看。我爸爸练了三十年书法,他说这些东西要慢慢体会。我问他什么叫"屋漏痕",他说就是墙壁漏水留下的痕迹。我还是不懂这和写字有什么关系。 今天下午练字,想起书里说的"横如千里阵云"。我盯着天空看,只看到几片散开的云。阵云到底是什么样子?书里没细说。这些比喻都很模糊,让人摸不着头脑。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研究笔法,他们真的能看懂这些东西吗? 书法术语都很特别: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每个词听起来很美,但是具体指什么,我完全不明白。书法好像确实有很深的学问,但是这些理论让我越看越糊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87745
"笔法千古不易,而墨法随时变通。"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13798
书法之道,自古分为三派,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唐人卢携作《临池诀》,虽篇幅短小,却将书法要诀道尽,实为习书者不可不读之经典。细读其文,可见书法三昧:笔法、结构与气韵,三者缺一不可,正如法家之"法、术、势"三派,各有其理,又相互制约。 笔法一派,讲究的是"五指齐力"的执笔之道。卢携言"凡用笔,以大指压中指,以中指拒大指",此乃千年不易之理。观今人习字,多有执笔不正者,或紧握如持刀,或松垮似拈花,皆不得其法。昔年王羲之观鹅颈而得笔法,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行草,皆因深谙笔法之妙。然今人习书,往往急于求成,连最基本的执笔功夫都不愿下,却妄想写出惊世之作,岂非缘木求鱼?笔法之要,在于"骨法用笔",若无此根基,纵使结构再美,也不过是浮华虚饰。 结构一派,讲究的是"八面出锋"的布局之道。卢携论及"结构"时,强调"疏密得宜,向背有法"。此理看似简单,实则最难。今人临帖,往往只求形似,却不解其中疏密之理。我曾见有人临《兰亭序》,字字皆似,行行皆像,却全无原作那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神韵。结构之妙,在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如同治国之道,既要讲究规矩,又要懂得变通。米芾曾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是此理。今人习字,多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形似,却不解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实在可惜。 气韵一派,最为玄妙,讲究的是"意在笔先"的神采之道。卢携虽未明言气韵,然其论"意在笔前"、"心正气和",皆是气韵之要。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今人习字,多止于形质,能得神采者百无一二。我曾见一老者临《祭侄文稿》,笔画粗率,结构松散,却自有一股悲愤之气扑面而来,胜过那些精描细摹的"完美"临作。气韵之得,不在临池之功,而在胸襟气度。若无颜真卿之忠烈,何来《祭侄文稿》之悲壮?若无苏轼之旷达,何来《寒食帖》之超然? 三派之中,今人多重笔法而轻气韵,正如法家中重"术"而轻"势"。殊不知,笔法易得,气韵难求。今之书坛,充斥着精工细作而毫无生气的"展览体",正因过分追求技法之精到,而忽视了书法最本质的抒情达意之功。卢携在《临池诀》末尾言"迟速虚实,各有所宜",实为至理。书法之道,不在快慢,不在虚实,而在"适宜"二字。今人习字,或一味求快,流于浮滑;或过分求慢,失之呆板,皆因不解"适宜"之妙。 读《临池诀》愈久,愈觉其言简意赅。唐人论书,不作玄虚之谈,句句皆从实践中来。今人论书,动辄引经据典,却连最基本的执笔都未能正确。书法之衰,不在工具之变,而在人心之浮。若能沉下心来,细细体味卢携这短短数百字中的深意,或许能找到回归书法本真之路。毕竟,真正的书法不在展厅里的喝彩声中,而在那日复一日的临池功夫里。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8974
笔墨纸砚,千年风骨,却在时光里渐渐模糊。一本《临池诀》,半部书法史;一卷卢携手稿,半部晚唐文人魂。那些曾经挥毫泼墨的瞬间,如今只剩残章断句,在泛黄的纸页间若隐若现。翻开这本薄册,扑面而来的不是墨香,而是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叹息。 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偶然发现这部书时,指尖触到的是冰冷的塑封。现代印刷技术将古人的笔迹完美复刻,却永远无法再现那份执笔临池时的温度。卢携写此书时,正值唐末乱世,藩镇割据,烽火连天。而他却在兵荒马乱中执著地记录着执笔的要诀,仿佛要用笔墨构筑一座抵御乱世的堡垒。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人不禁想起敦煌藏经洞里的那些僧人,在战火逼近时仍一笔一画地抄写经文。 细读《临池诀》,最令人震撼的不是那些具体的技法,而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迷茫与焦虑。卢携反复强调"执笔要紧","运腕要活",看似在传授技法,实则更像是在说服自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书法这门讲究法度的艺术,是否还能延续?他笔下那些严谨的执笔规范,读来竟像是一声声无力的呐喊。我仿佛看见一个文人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边颤抖着记录这些要诀,一边担忧着明天是否还能安然执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永字八法"的诠释。卢携不厌其烦地分解每一个笔画,从起笔到收锋,从提按到转折,细致入微到近乎偏执的地步。这种近乎病态的专注,或许正是乱世文人特有的精神寄托。当外在的世界已经支离破碎,他们只能将全部心力倾注在方寸之间的笔墨世界里。这种专注既令人敬佩,又让人心酸。 在对比后世书法理论时,更能感受到《临池诀》的独特价值。宋代以后的书论往往强调"意趣""神韵",而卢携却固执地坚守着最基本的技法规范。这种差异或许正是时代精神的投射:盛唐的自信张扬已经远去,晚唐文人只能在严守法度中寻找最后的安全感。读至此处,不由得想起当代书法界的种种乱象,那些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作,是否也折射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与迷失?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无关的闲笔。卢携偶尔会插入几句对时局的感慨,或是对友人的怀念。这些零星的文字比正式的书法理论更能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段关于"悬腕"技巧的论述后,他突然写道:"近日闻东都又陷,不知旧友安危。"这种戛然而止的笔调,比任何抒情都更能展现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无助与哀伤。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临池习字,却早已忘记了卢携当年的那份执着与忧虑。现代人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成了展览馆里的标本,或是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那些曾经被视为生命般重要的笔法要诀,如今还有几人会真正在意?在这个敲击键盘的时代重读《临池诀》,恍如隔世。 卢携恐怕不会想到,他当年在战火中记录的这些笔法要诀,会成为后世研究晚唐书法的珍贵资料。更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会有一个普通读者,在雨天的午后为他的文字感慨万千。历史总是这样讽刺,那些被当时人视为永恒的东西往往转瞬即逝,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录,却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笔墨终会褪色,纸张终会腐朽,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或许这就是《临池诀》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任何时代,都有人愿意为心中的那份执着坚守到最后一刻。合上书,我忽然很想找支毛笔,蘸点墨汁,在纸上写点什么——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只是想感受一下那种与古人对话的微妙触感。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临池诀》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