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笔法
知书房
用笔法
钟繇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笔法奇诡,竟无一字可用。
笔法有度,人书合一。
许多人都说《用笔法》这本书很难懂,读起来很吃力。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古人写字的日常记录,用的是当时的口语。因为年代久远,里面自然夹杂着不少当时的方言俗语。读不懂的主要原因在于方法不对。凡是读古人写的书,特别是唐代以前的书,都应该先了解一些古代文字学的知识。
古代人写字讲究用笔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他们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就像我们今天说"握笔"、"运笔"一样,都是很自然的说法。但过了几百年,这些说法就变得陌生了。比如书里提到的"啄笔"、"磔笔",在当时都是很普通的用笔术语,现在却需要专门解释才能明白。
古人写字的方法和我们现在不一样。他们用的毛笔和我们用的钢笔、圆珠笔完全不同。他们写字的姿势、用力的方式都有特定的讲究。这些讲究在当时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就像现在小孩子都知道怎么拿铅笔一样。但时间久了,这些常识就变成了难懂的专业知识。
要读懂这本书,不能直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要先了解古代人是怎么写字的,他们用什么工具,有什么习惯。就像想要听懂方言,就要先知道说方言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读古代的书也是这样,要把自己放在古人的环境中去想问题。
用笔法言简而意远,直指根本,非独论技,亦且明道;后世注解纷繁,多涉枝节,铺陈形貌,而失本真,故说多浮,当对照汉魏笔论以溯其源、得其神髓,又须参看蔡邕、卫恒、王羲之诸家。若不愿深究古法,亦可略观其大要。《用笔法》"藏锋隐势,如锥画沙","锥"非实指,乃喻笔力之透,后世不解,遂生凿说,至明清竟演为执笔实法。笔势"如印印泥"之喻,本谓自然天成,后人强分"印泥"与"按印"之别,失其本旨。
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明珠《用笔法》作为书法理论经典当之无愧。在中国历代书论里,《用笔法》是最早系统阐述用笔技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用笔法》影响太深远了。关于执笔姿势的要领、运笔力度的掌控、点画形态的讲究、章法布局的规律等等,有的是直接引用传承,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后世书家的实践中。
读完真的佩服作者见识广博整理者用心良苦,作者写的内容实用,讲解细致,步骤清晰,简单几句话,要点明确,道理透彻。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更有马上提笔练习的冲动,理论水平每一条每一句都是顶尖的,方法实用,效果明显,确实可以说,"笔能随心意走,墨可合规矩行"。
具体技法与运用效果不好一概而论,每个习字者体会不同。值得称赞的是握笔要稳如磐石,遗憾的是过分用力会僵硬;值得称赞的是行笔要流畅自然,遗憾的是太快容易浮滑;值得称赞的是收笔要干脆利落,遗憾的是太急可能残缺。
(唐代)张怀瓘说《用笔法》不简单,是书法真经。自从有了书法这门艺术,其中必然包含这样的真理,不是谁随便写出来的,是千百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
查看更多书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