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用笔十法
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8
发表书评
从《论用笔十法》读来,随着练习的深入,越发觉得其中问题明显。书法总是很难摆脱程式化的束缚,其中关于笔法的规定确实在初学者看来很有用,但实际限制了创造力的发展。或许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矛盾。
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与颜真卿的《祭侄稿》,确实古代书法家在用笔方面各有特色。从文中,能看到对技法的执着,也能理解作者想要规范书写的初衷。只是这种规定太过死板,能理解其用意,但艺术需要更多自由。
虽是技法讲解,也可以看出对个性的压制,反思创作过程,理解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找到突破的可能。
已经很久没有认真研习过书法理论了,这次偶然看到朋友推荐颜真卿的《论用笔十法》,才想起自己荒废多年的毛笔字。
以前练字总想着要把字写得好看,但不知道为什么好看的字就是写不出来。照着字帖描摹,却始终不得要领。直到看到"点画皆有筋骨"这一条,才明白字形好看只是表象,笔力才是根本。就像做人一样,外在的漂亮不如内在的力量。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追求速成。书法班教你三节课写出漂亮字,健身课承诺七天练出腹肌。这种速成心态让人越来越浮躁,连握笔都觉得浪费时间。但看到"笔力遒劲"这一法,突然明白为什么小时候老师总说练字要沉下心来。书法不是表演,而是修炼。
最难理解的是"藏锋"这一法。年轻时总爱锋芒毕露,觉得藏起来就是软弱。现在才懂,真正的力量不需要张扬。就像写字时收笔要含蓄,做人做事也要留有余地。这不是退缩,而是更高级的掌控。
最打动我的是"起笔"和"收笔"要讲究。以前觉得只要中间写得好就行,现在明白万事开头和结尾最重要。工作是这样,人际关系也是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和得体的结束,往往决定整件事的质量。
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而是培养专注力和耐心。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写完一个字都不容易。但每次提笔,都能让自己慢下来,找回一点掌控感。
看古人论书法,发现他们说的不仅是写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快慢有度,轻重得宜,这些用笔法则用在做人做事上也很合适。练字的过程,其实是在修炼心性。
《论用笔十法》托名于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所著,详述执笔、运笔等十种法则。颜鲁公以楷书雄浑著称,其《祭侄文稿》更见血性,然此书是否真出其手,颇值存疑。细究文中"虚掌实指""锋正则四面势全"等说,虽与颜体特征暗合,却夹杂宋人笔法术语,犹若青铜器上突现楷书铭文,时序错乱令人失笑。
考其源流,此书最早见于南宋《墨池编》,距颜公殁已四百余载。唐人张怀瓘《书断》遍录古今书论,竟未提只字;五代杨凝式《韭花帖》题跋中论笔法甚详,亦无引述。更可笑者,十法之三"迟速飞白"条,竟与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说如出一辙,若谓颜真卿预知未来书风,不啻为书法史上的穿越剧。
然则伪书未必无用。犹《晏子春秋》假托而传大道,《论用笔十法》虽系赝鼎,却暗合书法三昧。其"心正气和则契于妙"之说,与颜公《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欲书先散怀抱"遥相呼应;"结构圆备如篆籀"之论,恰是颜楷熔铸篆隶的写照。笔者临池三十年,深感伪托者必是深谙颜法之人,方能将屋漏痕、锥画沙等意象化入法则,使后学如观真卿面授。
最耐人寻味者在末章"病笔十忌",所列"蜂腰鹤膝"等弊病,竟与传世颜字瑕疵暗合。鲁公《东方朔画赞》确有起笔过重之嫌,《麻姑仙坛记》间架偶见疏密失调。伪书作者以此设诫,倒像特意为尊者讳,既维护书圣形象,又为学者立戒,此等心思,比今之"粉丝"为偶像修图更为高明。
当今书坛常将此十法奉为圭臬,某次笔会上见青年才俊摇头晃脑背诵"欲左先右",腕底却僵如机械,不禁莞尔。想那颜真卿写《争座位帖》时,何曾想着要"藏头护尾"?真情激荡处,笔锋破纸如刀斫木。伪书纵有千般妙处,终不及真迹半行血泪。若学者只知拘泥十法,恐成买椟还珠,不如多观《裴将军诗》墨气淋漓,自得斫轮之妙。
书道贵在"与古为徒"而非"与伪为伍"。十法可作入门阶梯,却不可为终极法典。犹记启功先生笑谈:"执笔如握筷,能夹菜便是好法子。"此语虽谑,实破千年迷障。伪托之书,正似烹饪书上的精美摆盘,看着养眼,真下厨时,还得靠灶台前的真功夫。
很久没有这样沉浸在一本讲书法本质的书里了,《论用笔十法》像一盏明灯,突然照见那些习以为常的书写动作里藏着的千年智慧。朋友说这是书法圈的秘籍,我原以为不过是些老生常谈,翻开来才惊觉,那些笔锋转折的道理,竟与做人处世的哲学暗暗相通。
记得初学书法时,总纠结于字形是否美观。颜真卿说"点画皆有筋骨",当时只当是技法要求。这些年经历过职场沉浮后才懂得,那些看似简单的提按顿挫,原来是在磨练心性。特别是读到"迟速虚实"这一法时,忽然想到去年负责的那个紧急项目——当时急着赶工交差,结果漏洞百出。就像运笔太快失了力道,该蓄势的地方没蓄足,该收锋的时候没收住。
最触动我的是"藏锋"之说。年轻时总爱锋芒毕露,觉得这是能力的证明。书中说"藏锋以包其气",才明白真正的力道在于含而不露。上周部门会议上,看到年轻同事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就像看见自己当年不懂得收笔的丑字。书法之道与处世之道,原来都在这个"藏"字里。
现在每天晨起临帖,不再是单纯练字。当毛笔在宣纸上留下"屋漏痕"般的自然笔触时,仿佛能触摸到王羲之说的"把笔抵锋,肇乎本性"。那些穿越千年的笔法要诀,在键盘时代反而显出特别的价值——它教会我们在速食文化里保持沉淀的勇气。
有时写到"横鳞竖勒"的笔画,会想起父亲教我用毛笔时说的话:"每一笔都要像做人一样,横平竖直。"现在才真正懂得,这十种用笔之法,其实是在教我们十种面对世界的方式。当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分明能感受到某种超越技法的心法正在生成。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竟然在三十岁这年才真正静下心来研读颜真卿的《论用笔十法》。这本看似薄薄的小册子,却让我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深邃与精妙。那些曾被我认为是"老生常谈"的用笔要诀,如今细细品来,每一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还记得初学书法时,总觉得这些古法太过刻板,远不如自由挥毫来得痛快。现在才明白,当时的我就像个不懂欣赏的莽夫,错把珍珠当鱼目。这十法看似简单,却是颜鲁公毕生心血的结晶,每一法都蕴含着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藏锋"与"露锋"的辩证关系,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随性的挥洒,都需要建立在严谨的法度之上。
最让我动容的是颜真卿对"力透纸背"的诠释。他说用笔要"如锥画沙",这让我想起自己临帖时总在表面滑行的毛病。这种穿透纸背的力量感,不正是我们人生奋斗的写照吗?表面功夫永远比不上扎根深处的努力。每当我练习到手腕酸痛时,就会想起他说的"笔力千钧",仿佛穿越时空获得了这位书法大师的鼓励。
读着读着,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些古老的用笔法则能流传千年。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常犯的毛病:或浮于表面,或急于求成,或拘泥形式。而颜真卿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艺术高峰的路径。这让我想起自己创作时的困惑——有时候太过追求创新反而迷失了根本,有时候又太拘泥传统而失去了活力。
或许这就是《论用笔十法》最珍贵的地方,它不仅教会我们怎么写好字,更启示我们如何做人。那些看似简单的笔法要诀,其实都在告诉我们:真正的突破往往来自于对基础的极致掌握,就像人生中的每一次飞跃,都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每当我在宣纸上留下歪歪扭扭的笔画时,就会想起颜真卿的教诲,然后重新调整呼吸,一笔一画从头再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