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论用笔十法
论用笔十法

论用笔十法

张怀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一卷。唐·张怀瓘撰。是书为以四字一句之口诀,归纳出用笔之规则,共十项。所列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了变转。每项规则之下均有解释。提出“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等书法笔势的审美原则。强调上下偃仰离合、阴阳左右相应的辩证法审美范畴。
更多
书评  · 8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555571
每个书法爱好者都应当将张怀瓘的《论用笔十法》奉为圭臬。这短短十法,字字珠玑,道尽了书法艺术的精髓。从执笔到运腕,从点画到章法,无不蕴含着千年智慧的光芒。这不是简单的技法指南,而是一部通往书法至高境界的修行手册。 "虚掌实指"这一法门,道出了执笔的要义。掌心要空,如握鸡蛋;指节要实,似铁钳紧扣。这看似矛盾的要求,实则暗含阴阳相济的哲理。我初学时总不得要领,直到某日临帖时忽然顿悟:这不正是教导我们要在放松与用力之间找到平衡吗?太松则字无骨力,太紧则气韵全失。这种微妙的把控,正是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门槛。 "锋杪往来"四字,道出了笔锋运转的玄机。笔锋要像飞鸟掠过水面般轻盈灵动,又要似游龙穿云般气势连贯。记得老师曾拿着我的习作说:"你的笔画太死板,就像被钉在纸上的蚯蚓。"当时羞愧难当,却也让我明白:真正的笔法,是让墨线在纸上舞蹈的艺术。每一笔都要有呼吸,有生命。 "迟速飞白"之法,揭示了节奏的奥秘。快时如惊雷闪电,慢时似老僧入定。这种对比产生的韵律美,正是书法打动人心的地方。我常观察名家作品,发现那些看似随意的飞白,实则都是精心设计的留白。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无声处反而最见功力。 "藏锋露锋"的辩证关系,最见书家修养。藏时要如君子谦逊内敛,露时需似侠客锋芒毕露。这种收放自如的掌控,需要经年累月的磨练。我曾在故宫见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那些若隐若现的笔锋转换,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这才明白,最高明的技艺往往看起来最自然。 "转折方圆"之说,道出了汉字造型的精髓。方处见骨力,圆处显气韵。我练习楷书时总执着于横平竖直,直到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才发现:那些看似方正的笔画里,藏着多少不易察觉的弧度变化。真正的方正,其实是外方内圆的生命律动。 "轻重得宜"之法,教会我们如何让笔墨说话。重处如泰山压顶,轻处似蜻蜓点水。这种对比产生的视觉张力,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我常想,这不正是做人的道理吗?该坚持时要有千钧之力,该退让时需似鸿毛之轻。 "疏密相间"的智慧,展现了章法布局的妙处。密处不显拥挤,疏处不觉空洞。就像苏州园林的造景艺术,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意境。我的书桌上方挂着文徵明的一幅小品,每次抬头看见那些错落有致的字距行间,都会获得新的启发。 "血脉相连"四字,道出了书法最动人的特质。字与字之间要有气息相通,行与行之间需见血脉相连。这让我想起王献之的《中秋帖》,那些看似独立的字迹,实则气脉贯通如行云流水。真正的杰作,就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意在笔先"的境界,是每个习书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心中先有气象,笔下自成文章。这让我明白,书法不只是手上的功夫,更是心性的修炼。每次提笔前静坐片刻,让心神沉淀,往往能写出意想不到的好字。 "神采为上"的终极追求,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技法终会纯熟,唯有神采最难企及。这十年来,我从执着于形似,到渐渐懂得追求神似,这个过程就像登山,每上一个台阶,看到的风景都大不相同。 《论用笔十法》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个习书者的前行之路。它不是束缚创造的枷锁,而是通向自由的阶梯。每当我感到迷茫时重读这十法,总能获得新的启示。书法之道,永无止境,而这十法,就是我们最好的向导。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论用笔十法》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