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法之道,自古分为三派,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唐人卢携作《临池诀》,虽篇幅短小,却将书法要诀道尽,实为习书者不可不读之经典。细读其文,可见书法三昧:笔法、结构与气韵,三者缺一不可,正如法家之"法、术、势"三派,各有其理,又相互制约。 笔法一派,讲究的是"五指齐力"的执笔之道。卢携言"凡用笔,以大指压中指,以中指拒大指",此乃千年不易之理。观今人习字,多有执笔不正者,或紧握如持刀,或松垮似拈花,皆不得其法。昔年王羲之观鹅颈而得笔法,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行草,皆因深谙笔法之妙。然今人习书,往往急于求成,连最基本的执笔功夫都不愿下,却妄想写出惊世之作,岂非缘木求鱼?笔法之要,在于"骨法用笔",若无此根基,纵使结构再美,也不过是浮华虚饰。 结构一派,讲究的是"八面出锋"的布局之道。卢携论及"结构"时,强调"疏密得宜,向背有法"。此理看似简单,实则最难。今人临帖,往往只求形似,却不解其中疏密之理。我曾见有人临《兰亭序》,字字皆似,行行皆像,却全无原作那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神韵。结构之妙,在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如同治国之道,既要讲究规矩,又要懂得变通。米芾曾言"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正是此理。今人习字,多拘泥于一点一画的形似,却不解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实在可惜。 气韵一派,最为玄妙,讲究的是"意在笔先"的神采之道。卢携虽未明言气韵,然其论"意在笔前"、"心正气和",皆是气韵之要。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今人习字,多止于形质,能得神采者百无一二。我曾见一老者临《祭侄文稿》,笔画粗率,结构松散,却自有一股悲愤之气扑面而来,胜过那些精描细摹的"完美"临作。气韵之得,不在临池之功,而在胸襟气度。若无颜真卿之忠烈,何来《祭侄文稿》之悲壮?若无苏轼之旷达,何来《寒食帖》之超然? 三派之中,今人多重笔法而轻气韵,正如法家中重"术"而轻"势"。殊不知,笔法易得,气韵难求。今之书坛,充斥着精工细作而毫无生气的"展览体",正因过分追求技法之精到,而忽视了书法最本质的抒情达意之功。卢携在《临池诀》末尾言"迟速虚实,各有所宜",实为至理。书法之道,不在快慢,不在虚实,而在"适宜"二字。今人习字,或一味求快,流于浮滑;或过分求慢,失之呆板,皆因不解"适宜"之妙。 读《临池诀》愈久,愈觉其言简意赅。唐人论书,不作玄虚之谈,句句皆从实践中来。今人论书,动辄引经据典,却连最基本的执笔都未能正确。书法之衰,不在工具之变,而在人心之浮。若能沉下心来,细细体味卢携这短短数百字中的深意,或许能找到回归书法本真之路。毕竟,真正的书法不在展厅里的喝彩声中,而在那日复一日的临池功夫里。
临池诀
临池诀
临池诀
卢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