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638974
2025年09月03日
笔墨纸砚,千年风骨,却在时光里渐渐模糊。一本《临池诀》,半部书法史;一卷卢携手稿,半部晚唐文人魂。那些曾经挥毫泼墨的瞬间,如今只剩残章断句,在泛黄的纸页间若隐若现。翻开这本薄册,扑面而来的不是墨香,而是历史长河中那些被遗忘的叹息。 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偶然发现这部书时,指尖触到的是冰冷的塑封。现代印刷技术将古人的笔迹完美复刻,却永远无法再现那份执笔临池时的温度。卢携写此书时,正值唐末乱世,藩镇割据,烽火连天。而他却在兵荒马乱中执著地记录着执笔的要诀,仿佛要用笔墨构筑一座抵御乱世的堡垒。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人不禁想起敦煌藏经洞里的那些僧人,在战火逼近时仍一笔一画地抄写经文。 细读《临池诀》,最令人震撼的不是那些具体的技法,而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迷茫与焦虑。卢携反复强调"执笔要紧","运腕要活",看似在传授技法,实则更像是在说服自己。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书法这门讲究法度的艺术,是否还能延续?他笔下那些严谨的执笔规范,读来竟像是一声声无力的呐喊。我仿佛看见一个文人在昏暗的油灯下,一边颤抖着记录这些要诀,一边担忧着明天是否还能安然执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永字八法"的诠释。卢携不厌其烦地分解每一个笔画,从起笔到收锋,从提按到转折,细致入微到近乎偏执的地步。这种近乎病态的专注,或许正是乱世文人特有的精神寄托。当外在的世界已经支离破碎,他们只能将全部心力倾注在方寸之间的笔墨世界里。这种专注既令人敬佩,又让人心酸。 在对比后世书法理论时,更能感受到《临池诀》的独特价值。宋代以后的书论往往强调"意趣""神韵",而卢携却固执地坚守着最基本的技法规范。这种差异或许正是时代精神的投射:盛唐的自信张扬已经远去,晚唐文人只能在严守法度中寻找最后的安全感。读至此处,不由得想起当代书法界的种种乱象,那些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作,是否也折射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浮躁与迷失?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些看似无关的闲笔。卢携偶尔会插入几句对时局的感慨,或是对友人的怀念。这些零星的文字比正式的书法理论更能揭示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一段关于"悬腕"技巧的论述后,他突然写道:"近日闻东都又陷,不知旧友安危。"这种戛然而止的笔调,比任何抒情都更能展现一个文人在乱世中的无助与哀伤。 合上书页,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临池习字,却早已忘记了卢携当年的那份执着与忧虑。现代人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成了展览馆里的标本,或是旅游景点的表演项目。那些曾经被视为生命般重要的笔法要诀,如今还有几人会真正在意?在这个敲击键盘的时代重读《临池诀》,恍如隔世。 卢携恐怕不会想到,他当年在战火中记录的这些笔法要诀,会成为后世研究晚唐书法的珍贵资料。更不会想到,千年之后会有一个普通读者,在雨天的午后为他的文字感慨万千。历史总是这样讽刺,那些被当时人视为永恒的东西往往转瞬即逝,而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记录,却能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笔墨终会褪色,纸张终会腐朽,但人类对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或许这就是《临池诀》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任何时代,都有人愿意为心中的那份执着坚守到最后一刻。合上书,我忽然很想找支毛笔,蘸点墨汁,在纸上写点什么——不是为了成为书法家,只是想感受一下那种与古人对话的微妙触感。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煮泉小品
知书房
煮泉小品
田艺蘅 著
明代关于泉品之茶书,1卷,田艺蘅撰。汇集历代论茶与水的诗文,并分类归纳为九种水性,于1554年写成。全书一卷,是书主要记载煮茶的各种水品。书中将水品分为十类: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灵水、七异泉、八江水、九井水、十绪谈。书中内容多半前人已经谈及,不出《水品》、《茶经》之外,文字也多旧文,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看法。其中重点论述严格择水与烹茶的关系。
法书论
知书房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精选书评
知书客557827
暮春时节得《临池诀》一卷,灯下展玩旬日乃竟。其论执笔三病,剖析毫芒;述运腕九势,颇得神髓。虽然,所言"水墨相发"之理,未免蹈袭前人,少新意耳。惟"意在笔先"一章,阐发精微,足为后学圭臬。张氏论书,能兼采众长而不失己见,诚为难得。然较之孙过庭《书谱》,终觉气局稍狭。壬寅谷雨后三日,筱堂漫记于砚北小筑。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客921716
在书法史上堆满了名家法帖,卢携的《临池诀》可能不是最耀眼的那本,但它教会我如何从零开始。很多人只看到王羲之的飘逸,我却被书里讲的"每写一字必有规矩"打动。写字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你最开始都是笨拙的,但只要能照着正确的方法坚持,手上功夫就不会骗人。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客999536
临池诀这本书很多人都在说卢携的技法高超,我觉得更难得的是他那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写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卢携把每个要点都讲得很实在,没有故弄玄虚。现在的人总想速成,看到这种老派的教学反而觉得新鲜。我自己练字时反复读过几遍,每次都有新体会。不是他写得复杂,是我们太浮躁。
临池诀
知书房
临池诀
卢携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