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法书论
法书论
蔡希综

法书论

蔡希综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7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01211
推荐⭐⭐⭐⭐⭐ 三年前初读《法书论》时,只觉得满纸墨香扑面而来,却始终隔着一层薄雾;直到上个月在故宫看了"石渠宝笈"特展,那些历经沧桑的书法真迹突然让文字活了过来,这才想起书架上尘封的蔡邕经典。连夜重读时,笔架上悬着的狼毫笔竟在月光下微微颤动,仿佛与千年前的书法魂魄产生了共鸣。 记得特展中最震撼的,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修复后的展出。玻璃展柜前挤满了人,当那抹带着冰裂纹的"羲之顿首"真迹映入眼帘时,我忽然懂了《法书论》里说的"书者,散也"——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书圣在雪霁初晴时,将满心欢喜泼洒在蚕茧纸上的生命律动。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此刻才明白这是要书法家先成为会呼吸的活人。 展柜转角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泪痕墨迹更让人心惊。那些涂抹改动的痕迹,把《法书论》中"纵横有可象者"的抽象理论,化作了字字泣血的具象诠释。我忽然想起书中那段关于"力"的论述:"藏头护尾,力在字中",颜鲁公颤抖的笔锋里,不正裹挟着山河破碎的千钧之力吗?墨色由浓转枯的渐变,恰似一声穿越时空的呜咽。 回家重读《法书论》,那些曾觉晦涩的文字突然有了温度。蔡邕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现在看历代法帖,果然每笔都暗藏物象——欧阳询的"戈"字真如金戈铁马,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分明带着剑气。最妙的是书中"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比喻,在《韭花帖》的翩翩字势里得到了完美印证。杨凝式写此帖时,怕是刚尝过新腌的韭花,连笔尖都沾着春日清香。 夜半临帖时,突然对"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有了新解。用兼毫笔写《兰亭序》,总难及右军风神,改用硬毫又失之柔媚。这才惊觉蔡邕早参透的奥秘:柔软的笔毫能孕蓄万般变化,就像水至柔却可穿石。想起在故宫看见的宋代澄心堂纸,纤维间藏着无数肉眼难辨的"河道",墨色行走其间自然生出深浅韵律——这不正是"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的活例证? 最令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关于"势"的论述。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在米芾《蜀素帖》里看得真切。那些"刷字"的飞白,分明是笔墨在绢素上跳舞的轨迹。当代书法家常谈"创新",却不知千年前蔡邕早已道破天机:"书肇于自然",真正的创新不过是回归万物本真。就像我在苏州博物馆见到的文徵明手卷,满纸烟云竟是老人在拙政园听雨后的即兴挥洒。 重读至"沉密神采,如对至尊"时,窗外晨曦已爬上砚台。忽然想起去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见到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八百年前渡海东传的墨迹至今神采奕奕。蔡邕说的"神采",或许就是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当我的指尖循着帖中"年"字的波磔移动时,竟与隋代僧人的呼吸频率重合了。 合上书卷,发现原来最伟大的书论从不教人"怎么写",而是唤醒每个人心中的"为何写"。就像在奈良正仓院见到的唐代摹本,即便临摹者也带着对原迹的无限深情。蔡邕用"阴阳"、"筋骨"这些看似玄妙的比喻,其实在说书法不过是生命状态的显影。此刻再看自己歪歪扭扭的习字,忽然觉得连败笔都可爱起来——毕竟《法书论》早就告诉我们:"疾涩"之间,自有天地。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45657
墨韵千载,国粹生辉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6412
唐代张怀瓘在《法书论》中道破书艺真谛:"书者,法象也。"此书以深邃的艺理探究与精妙的笔法解析,构筑起一座连接晋唐书道巅峰的桥梁,使读者得以在墨香淋漓间,窥见中国书法"意在笔先,神采为上"的千年美学密码。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6024
书法瑰宝,笔走龙蛇。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104586
有时候拿起毛笔,总觉得手腕僵硬,墨色深浅也控制不好。临帖时明明照着写,但就是不像。这些问题困扰我很久了,直到翻开这本《法书论》。 写字的时候总是很着急,想着快点写完。这本书告诉我不能急,要一笔一画慢慢来。特别是写楷书,每个笔画都要到位。我试了试,确实比之前写得好一些。但是坚持不了多久,手就开始抖,线条就歪了。 书上说初学者要从大字开始练。我照着做了,发现大字确实容易掌握结构。可是写小字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笔画老是挤在一起。书上说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我每次写的时候都记着这句话,但写出来总是不对劲。 最让我困惑的是执笔方法。有人说要五指执笔,有人说三指就行。这本书里讲了好几种执笔法,我都试了一遍,还是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有时候写着写着,手指就僵了,墨都蘸不均匀。 书里提到写字要讲究"意在笔先"。我明白这个道理,但实际操作时总是手比脑子快。想写个捺,结果变成撇;想写个钩,最后变成点。看着自己写的字,和字帖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关于临帖,书上说要先读帖再写。我试了很多次,读帖时觉得看懂了,一下笔就走样。特别是那些复杂的字,根本记不住笔画顺序。有时候写了几十遍,还是写不好。 现在每次练字前,我都会翻翻这本书。它让我明白写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但至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时候看着自己写的字,还是会叹气,但至少懂得要静下心来慢慢练。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