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法书论
法书论

法书论

蔡希综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更多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924597
朋友推荐了一本《法书论》,说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我怀着期待翻开,却发现不过是些陈词滥调的堆砌。蔡希综这个人,名气不大口气不小,整本书都在标榜自己的书法如何超凡脱俗,让人看了直摇头。 这书的结构倒是规整,分了几大章论述执笔、运笔、结字之类的老生常谈。但细看内容,全是拾人牙慧,把前人说过的话换个说法再来一遍。特别是他反复强调的"心正则笔正"论调,活脱脱就是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翻版,连点新意都没有。更可笑的是,他还在书里大谈特谈自己如何得到王羲之的真传,仿佛整个唐代书法就他一个人得了真谛似的。 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动不动就"凡学书者须知"、"吾尝谓"之类的句式,好像全天下的书法爱好者都得跪着听他训话。我边看边想,要是真按他说的那一套来写字,怕不是要写成僵硬的印刷体。他所谓的"法度",说到底就是要把活生生的书法艺术框死在条条框框里。 说到具体的技法论述,更是漏洞百出。他主张的"五指齐力"执笔法,在实践中根本行不通。现代考古发现的唐代执笔壁画明明显示当时流行的是三指执笔,跟他说的完全对不上号。还有他极力推崇的"逆入平出"用笔法,在实际书写中会导致笔画呆板,完全违背了书法追求自然流畅的宗旨。 更可笑的是他对同时代书法家的评价,把颜真卿、张旭这些大家都贬得一文不值,就他自己最了不起。这种自吹自擂的做派,放在今天简直就是书法界的"普信男"。我查了查史料,发现蔡希综在唐代书法史上根本排不上号,连个像样的作品都没传下来,真不知道他哪来的底气写这么一本书。 不过最让我反感的,还是他那种故弄玄虚的文风。明明可以简单说清楚的道理,非要绕来绕去,搞得神神秘秘的。什么"笔法玄微"、"书道精妙"之类的空话连篇累牍,看得人云里雾里。要我说,真正的书法理论就应该像孙过庭的《书谱》那样,既有深度又通俗易懂。 看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根本不是什么"法书论",而是"炫技论"。蔡希综不是在传授书法真谛,而是在炫耀自己的那点墨水。他完全忽视了书法最本质的东西——情感的表达。把书法简化成一套机械的技法,这样的理论不要也罢。 想想也挺讽刺的,唐代那么多优秀的书法理论著作,偏偏这本水平一般的《法书论》流传下来了。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平庸,才让历代统治者觉得可以用来规范书法教育。但对我们这些真正热爱书法的人来说,这种教条主义的理论实在害人不浅。与其浪费时间读这种书,不如多临几遍《兰亭序》来得实在。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85169
书法之道,始于心法。不重法度者难成书家,纵有挥毫泼墨之能,亦不过是野狐禅。深谙法度者方能心手相应,故能得古人神韵,其一笔一画皆合传统规矩。能使笔墨传神即为善书,字有瑕疵当比己身病痛更令人忧心。 通晓笔法者在创作时不会肆意妄为,能够严谨克制地运笔使转,点画间亦无乖戾之气。放纵的笔势会使作品流于俗气,格调低下,终难登大雅之堂。为求新奇而破坏传统法度,这些都是不善书的表现。不从根本处下功夫,空谈创新也是徒劳,不善书就是不善书! 欲教人习字先得自身功夫扎实。最高明的书道就是遵循法度;想要提升他人书艺先得提升自己,掌握基本技法方能创作佳作。你尊重传统,你的作品自然端庄,观者也会心生敬意,这是学书正途。 视古人法帖如师如父,待后学者如子弟,历代书家皆为我师,因我乃书法传承者,为艺术而求索。临池不辍,对经典心怀敬畏,笔墨和谐方能成就佳作,能守规矩者才有创新资格,基础都不扎实妄谈创新只会贻笑大方。 最后一问:亦步亦趋临摹就是善学吗?非也。古人若有败笔,后学者都盲目效仿,能够辨别优劣,书艺就不会流于形式;法帖有失,善学者就当取其精华,如同颜真卿学王羲之那样,不要机械模仿而失却自我。若见古人瑕疵都不加辨别,那是一个真正书家该为的吗? 蔡希综《法书论》的精髓在于强调"心悟"与"手从"的辩证关系。今人学书常犯两种弊病:或拘泥形似而失神采,或标新立异而无法度。真正的书法传承,既要如对待严父般敬畏传统,又要如培育幼子般开拓新境。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皆说明法度之外更需心源活水。然这活水必须流淌在传统的河床之中,方能成其大观。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6811
"笔墨之道,实乃心画也。"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法书论》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