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之帝王治国,首重典章制度,如《周礼》六官分职,后世奉为圭臬。今观唐玄宗敕撰《唐六典》,以三师三公为纲,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条分缕析,蔚为大观。此书虽托名注《周礼》,实则熔铸魏晋以来三百余年官制精华,诚为盛唐行政法典之典范。昔人谓"不读《唐六典》,不知宰相何以燮理阴阳",今细究其文,尤见其设计之精妙。三省六部之制,中书拟诏、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者相维,既防专权之弊,又收行政之效,此等政治智慧,足令后世汗颜。 今之学者论及古代官制,往往流于皮相,或执拗于字句考据,或沉溺于职官表编制,鲜有能如《唐六典》编纂诸公,既通晓经史大义,又深谙实务操作者。书中于各官职掌规定之详,令人叹服。如吏部考功司核验官员"四善二十七最",户部度支司调度天下财赋,刑部比部司勾检天下赃赎,事无巨细,皆有理法可循。此等制度设计,非但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石,更为后世留下珍贵治理经验。 然今人读此书,常有隔世之感。或谓其繁文缛节不合时宜,或讥其理想色彩过浓。殊不知制度文明之演进,正在于取其精华。试看书中御史台"察院"监督百官、门下省"给事中"封驳诏敕等制,岂非现代监察制度之雏形?余每读至尚书省"都堂会议"决策机制,辄思当代集体领导制度,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今行政管理学科日新月异,然《唐六典》所蕴含的权限划分、流程管控、监督制衡等治理智慧,仍具镜鉴价值。尤可贵者,其将儒家伦理融入制度设计,使冷冰冰的条文充满人文温度。今之制定规章者,若只知效仿西方模式,而忽视本土治理传统,犹如舍自家珍宝而求他人瓦砾,岂非智者之失?《唐六典》这类典籍,非但法制史研究者当精研,凡有志于公共治理者,皆应置于案头时时参详。制度文明之传承,正在于古今对话之间得其神髓。
唐六典
唐六典
唐六典
李隆基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