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古人爱菊,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象征高洁品格。范成大在《范村菊谱》中详细记录了各种菊花品种,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菊花的真挚喜爱。当时人们种菊花不只为了观赏,还把它当作药材和食材。这种实用态度让我很受启发。 现在人们养花大多只图好看,把菊花当作普通观赏植物。很少有人会像古人那样研究菊花的特性,更不会考虑它的药用价值。《范村菊谱》里记载的种菊方法特别实用,从选种到栽培都讲得很清楚。范成大不厌其烦地描述每种菊花的特点,这种认真态度值得学习。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菊花用途的部分。古人会把菊花做成茶,泡酒,甚至入药。这种物尽其用的做法很聪明。现在超市里卖的菊花茶价格不菲,其实自己种一些就能满足日常需要。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古人对待植物的态度比我们更有智慧。他们既欣赏花卉的美,又充分利用它的价值。这种生活态度既风雅又实在,比单纯追求好看要有意义得多。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的自然之美。范成大的记录提醒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发现的乐趣。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范村菊谱
范成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乐论
乐论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