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翻开虞荔的《鼎录》,那些青铜器上的铭文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的谎言。这部南朝人编纂的鼎彝图谱,表面上在记录礼器形制,暗地里却在为权力编织神圣外衣。当梁武帝萧衍在光华殿陈列这些"祥瑞"时,谁还记得五十年前齐东昏侯也曾用同样的青铜器装点过他的荒唐统治? 细读那些被反复誊抄的铭文,会发现一个吊诡的循环。虞荔记载周武王"铸鼎象物",却回避了九鼎最终沉没于泗水的结局;详述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金人,却模糊了十二金人毁于项籍之火的史实。最讽刺的莫过于对王莽"威斗"的记载——这位以复古改制著称的篡位者,最终正是被未央宫前的铜人刺穿了咽喉。青铜器在历史中不断重演着"铸造-神化-毁灭"的三部曲,就像那些在鼎镬中翻滚的祭肉,终究逃不过化为烟尘的命运。 那些镌刻在青铜上的文字,与其说是天命的见证,不如说是权力的纹身。虞荔笔下的汉宣帝泰山鼎,铭文夸耀"四海会同",可当时关东正饿殍遍野;记录的晋武帝龙纹鼎,号称"德配天地",而八王之乱已在暗处滋生。我抚摸着书页上摹绘的饕餮纹,忽然觉得这些狰狞的兽面像极了历史本身的面容——它吞噬无数王朝,却永远保持着庄严的青铜表情。 最耐人寻味的是书中对传国鼎的描述。从夏禹铸九鼎到秦昭王迁周鼎,每个得鼎者都宣称自己继承了正统,而每个失鼎者又都指责对方窃取了神器。当虞荔在梁武帝授意下将"圣人之器"与"天命所归"划上等号时,是否预见到二十年后侯景会把这些礼器熔铸成箭镞?青铜器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恰似那些在庙堂上背诵典谟的大臣,表面维护着礼法尊严,实则随时准备为新主改换颂词。 合上这本泛黄的图谱,忽然明白为什么历代帝王都痴迷于铸鼎。这些笨重的青铜器,本质上都是权力的镇纸——既压不住汹涌的民意,也镇不住膨胀的野心,最终只能在改朝换代时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凝视这些文物时,看到的究竟是文明的见证,还是专制者集体无意识的病理标本?或许正如青铜器上的绿锈,时间终将覆盖所有精心雕琢的谎言。
鼎录
鼎录
鼎录
虞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北山酒经
朱肱  著
3卷。北宋朱翼中著。朱翼中,名肱,字翼中,号大隐。《北山酒经》卷上是有关酒的总论,卷中介绍制曲法,卷下介绍酿酒法。本书是研究中国古代酿酒手工业史和科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卷上简述中国的制酒史和饮酒史。提出“天之命民作酒,惟祀而已”,“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的观点,强调酒的社会功能,认为酒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指出后世因酒误事引起祸害,是因为失去节制,而酒是没有错的。作者还引述《周礼》、《月令》、《说文》、《春秋纬》、《释名》、《齐民要求》等书中有关酒的记载,并对一些术语如“五齐”、“六七投”等作了解释。卷中介绍制曲法。先总论制曲的一般要领。其中讲到“伤热则心红”,引起现代酒史研究者的注意。不少学者认为可能是关于红曲制造的最早记录之一,因为做红曲的发酵温度要比做其他曲为高。接着介绍十二种制曲法,分为罨曲、风曲、䤖曲三类。罨曲的制造法是把生曲埋置在麦秸里,定时翻动。罨曲又可分为顿递祠发曲、香泉曲、香桂曲、杏仁曲四种。其中顿递祠发曲在制作时要用蛇麻,据专家考证即酒花。这一记载说明中国早在宋代就已经使用酒花酿酒。风曲的制造法是用树叶或纸张包裹生曲,挂在通风之处。风曲有瑶泉曲、金波曲、滑台曲、豆花曲四种。䤖曲的制造法是用草捂合曲团,生毛后去掉盖草。䤖曲有玉友曲、白醪曲、小酒曲、真一曲、莲子曲五种。卷下介绍酿酒法。作者先按一般酿酒顺序,叙述各道工序的操作方法。它们是:卧浆,淘米,煎浆,汤酒。如进一步加工,或按各种特殊的方法酿制,则可获得各种不同特色的酒。书中介绍了煮酒、火迫酒、曝酒法、白羊酒、地黄酒、菊花酒、酴醾酒、葡萄酒法、猥酒、神仙酒法、冷泉酒法等制酒方法。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