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刘勰与钟嵘堪称中国文论史上的双子星座,面对魏晋以来文风浮华、内容空洞的创作困境,他们都试图重建文学的根基,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刘勰以"原道""宗经"为旗帜,构建起体大虑周的文论体系;钟嵘则通过"直寻""滋味"之说,直指诗歌创作的本质。细读《文心雕龙》五十篇,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笼罩群言"的巨著,既是对先秦以来文学传统的系统总结,更是对当时文坛积弊的一剂良药。 当骈文创作陷入"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形式主义泥潭时,刘勰以其特有的历史眼光,将文学重新锚定在"道"与"经"的基石上。《文心雕龙》开篇三章"原道""征圣""宗经",看似在重复儒家文论的陈言,实则暗含深意——他试图在玄风炽盛的南朝,为文学找回那个被遗忘的精神家园。每每读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样的句子,总让人感慨:在那个价值混乱的时代,竟还有人如此执着地守护着文学的尊严。 刘勰论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神思》篇谈创作心理,《情采》篇论内容形式,这些探讨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最令人叹服的是,他总能在具体批评中保持理论的自觉,在系统论述中不失艺术的敏感。当他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理论家,更是一个深谙创作三昧的行家。 《文心雕龙》的伟大,不仅在于它体例的完备,更在于它精神的包容。刘勰既强调"宗经",又不废"变通";既重视"风骨",也讲究"声律"。这种辩证思维,使他的理论避免了钟嵘《诗品》那种非此即彼的偏执。在"文之枢纽"部分,我们感受到的是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把握;在"论文叙笔"各章,我们惊叹于他对各类文体的精到分析。可以说,刘勰建立的是一个既开放又有核心的文论体系。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读《文心雕龙》,依然会被它的博大精深所震撼。当现代文学理论陷入各种主义之争时,刘勰那种将文学置于宇宙人生大背景下的宏观视野,反而显得格外珍贵。他对文学"通变"规律的论述,对"情采"关系的剖析,至今仍能给我们以启示。在这个意义上,《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文论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面映照当代文学困境的明镜。每每掩卷沉思,总不免感慨:千年之下,我们真的超越了这位隐居定林寺的文论大师吗?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刘勰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