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诗品
诗品

诗品

钟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钟嵘著。字仲伟。颍川长社人。生于齐梁时代。该书又名《诗评》。以评名是论作家优劣,以品称是定作家品第。后《诗品》成为定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著作。全书由正文和序文两部分组成。《序》是全书总论,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写作的看法以及对当时诗风的批评。正文分三品论评自两汉至齐梁诗人,每品一卷。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 “略以时代为先后”,对各家逐一品评,论其创作得失及承传关系。虽不乏见地,然强分等第,牵强附会,亦有未当。约成书于南梁天监十二年(513)后。通行有《四部备要》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陈延杰的注本《诗品注》。
更多
书评  · 8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762912
很久没有读到像《诗品》这样能让人静下心来品味的古典文论了,这次是受一位研究古典文学的朋友极力推荐。钟嵘将汉魏至齐梁的诗人分为三品,这种品评方式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审美智慧。以前总觉得古人评诗太过玄妙,直到反复品读才明白,这种看似主观的评价背后,是对诗歌本质的深刻把握。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这句话初读时只觉得是寻常的文学理论,但细想之下却道出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碎片化的表达所包围,诗歌似乎成了遥远的存在。但钟嵘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源自内心对世界的感动,这种感动亘古不变。就像他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这八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诗人的精神气质,远比现代文学评论中那些繁复的理论来得直指人心。 最打动我的是钟嵘对"自然英旨"的推崇。在这个讲究技巧、追求流量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回归诗歌的本真。读到他批评当时诗人"竞须新事"的风气时,不禁莞尔——这不正是当下某些为了标新立异而刻意造作的创作现象的写照吗?真正的诗歌应该像他说的那样"直寻"性情,而非堆砌辞藻。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诗论专著,《诗品》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诗歌审美体系。钟嵘不仅评诗,更在引导我们如何感受诗。他评价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这种简洁中见真章的审美取向,对习惯了华丽表达的现代人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我特别喜欢他把诗歌比作"滋味"的说法,好的诗歌确实应该像美食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读《诗品》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找回了对汉语诗歌的敏感。钟嵘用他独特的品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典诗歌之美的大门。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偶尔放慢脚步,跟着这位古代评论家一起品味诗歌的"滋味",不失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有时候,最古老的智慧反而能给我们最现代的启发。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18977
建安风骨犹在耳畔,钟嵘的《诗品》却已将那五言诗的清音,凝练成一百二十三位诗人的生命印记。翻开泛黄的纸页,仿佛看见那位南朝文士正执笔立于竹帘前,将百年诗坛风云细细评点。他的笔锋时而如刀,劈开浮华表象;时而似水,浸润诗心本源。这般品藻,非为臧否人物,实乃为后世开一扇窥见诗魂的轩窗。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八字真言,道尽诗道本源。钟嵘眼中,真正的诗篇应当如春日惊雷唤醒蛰虫,似秋风过庭拨动琴弦。那些被列为上品的诗人,无不是以生命温度熔铸文字的行家。曹植的"高台多悲风",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看似寻常字句里,藏着诗人与天地交感时最真实的震颤。这般诗作,历经千年仍能让人读来心头一热,恰似暮春时节忽逢故人。 细品《诗品》中那些精妙的比喻,会发现钟嵘评诗如同老农辨苗。他将陆机比作"披沙简金",把潘岳喻为"烂若舒锦",这般具象的评点背后,是对诗歌本质的深刻洞察。当代人常困惑于古典诗词的隔膜,其实只需循着钟嵘的指引,便能触摸到文字背后鲜活的脉搏。那些被归入中品的诗作,或许少了些惊才绝艳,却如溪水潺潺,自有其清澈见底的韵味。 最令人动容的,是钟嵘对下品诗人的宽容。他明白指出陶潜"文体省净"却"世叹其质直",这种不随流俗的评判眼光,展现的是真正的批评家胸襟。在崇尚绮丽的南朝,能为质朴留一席之地,需要何等的见识与勇气?这让人想起当下文坛跟风之作泛滥,更觉钟嵘当年那份不妥协的真诚何其珍贵。 钟嵘将诗歌比作"众作之有滋味者",此语道破天机。真正的诗味不在辞藻堆砌,而在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体验。读《诗品》至张协"文体华净"处,忽觉清风穿堂;品评刘琨"善为凄戾之词"时,又似听闻边塞号角。这般阅读体验,恰似与古人促膝长谈,在千年时光里寻得共鸣。 掩卷沉思,《诗品》留给今人的岂止是评判标准?那分明是一把打开诗歌奥秘的钥匙。当我们在手机屏幕前匆忙滑动时,或许该静心想想:那些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的文字,究竟需要怎样的真诚与技艺?钟嵘早已用他的品鉴告诉我们——好诗从来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诗人将生命化作墨汁,在纸上留下的心跳痕迹。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诗品》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