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诗人玉屑
诗人玉屑

诗人玉屑

魏庆之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诗话集。南宋魏庆之编著。二十一卷。庆之字醇甫,号菊庄,建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未详。不屑科第,种菊千丛,日与骚人逸士觞咏其间。此编成书于南宋之末。分类辑录宋人诗话,有诗话总集性质。此编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齐名,胡氏辑录北宋诸家诗话,本书着重编录南宋诸家诗话。以类分卷,编录两宋诸家诗话论诗之短札、谈片,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体例相类。但胡著多录北宋诸家诗话,本书则着重编录南宋诸家诗话。其书一至十一卷论诗歌体裁、格律、表现手法,十二卷以后评论两汉以后有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
更多
书评  · 7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488539
诗家三昧,玉屑纷披,一部《诗人玉屑》,半部宋人诗话史。魏庆之辑录两宋诗论如采铜于山,熔铸百家之言,自江西诗派法度至江湖诗人意趣,自炼字琢句之道至气象境界之说,皆网罗其中。展卷如入两宋诗坛雅集,但见诸家论诗锋芒交错,而编者独运匠心,使散金碎玉终成体系。 案头常备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素蓝封面已显旧色。每读卷一"诗辨"诸条,辄见宋人诗学观念如棋局展开:江西派主"活法",严羽倡"妙悟",张戒重"情志",各家角力处,正是宋代诗学最鲜活之所在。尤记初读"沧浪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一条时,顿觉严羽《诗话》锋芒穿透纸背——此论直指江西末流以学问为诗之弊,而魏庆之将对立观点并置,实具史家眼光。宋诗发展脉络,于此已见端倪。 卷二至卷十一按诗法门类编排,最见编者功力。其中"句法""造语""下字"诸卷,如老匠人示人榫卯之术。读"陵阳谓诗须有为而作"条,恍见韩驹灯下苦吟;"白石论诗贵含蓄"则,如逢姜夔雪夜论艺。诸家论句法之语,非徒示人以规矩,实开后人无数法门。昔年见钱锺书《谈艺录》论宋诗处多引此书,方知古今诗心相通处,正在这等精微议论中。 卷十二以后专论诗体、诗趣及历代诗人,尤显宏阔视野。论"讽兴"则引杜甫《丽人行》,说"含蓄"则举王维《息夫人》,皆能抉发诗心。最耐寻味者,是魏庆之对苏轼、黄庭坚两家之平衡:既录江西诗派"夺胎换骨"之法,亦存东坡"冲口而出"之论,看似矛盾处,恰见宋代诗学之多元。今人常将宋诗简化为"以文字为诗",读此书方知其偏颇。 特别值得注意者,是书中保存的若干佚书残篇。如《艺苑雌黄》《诗说隽永》等书早佚,赖此得存吉光片羽。某夜读至"王直方论诗"条,记苏轼评孟浩然诗"韵高而才短",不觉莞尔——此等鲜活诗话,非辑录之功,安得流传至今?又见引《桐江诗话》载陈师道"闭门觅句"事,更觉宋人诗坛如在目前。 作为诗话汇编,《诗人玉屑》之价值不仅在保存文献。其编排体例实开后世诗学体系化之先河:自诗法入门,至风格品评,终以历代诗人论,暗合创作与鉴赏之逻辑。较之《苕溪渔隐丛话》按人物时序编排,更显理论自觉。今人若欲知宋诗何以成其面貌,此书实为不二法门。 掩卷沉思,忽觉宋人论诗之精微,今人尚未尽得。当代诗坛或重意象而轻格律,或尚口语而弃锤炼,读此书乃知诗艺如参禅,须"遍参"而后"顿悟"。魏庆之虽只是辑者,然其去取之间,已见宋诗精神之真传。书页间那些朱笔批注,记录着我十年间阅读轨迹——初时追逐技巧,中年品味意境,而今渐悟"诗道亦在妙悟之外"的深意。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9793
《诗人玉屑》这部南宋诗话汇编,表面看是集历代诗论之大成,实则暴露了魏庆之在文学批评上的致命缺陷——他像在中药铺里抓药般机械拼凑前人观点,却始终熬不出一剂治诗的良方。全书二十一卷的庞大体量下,藏着的是编者对诗歌本质认知的支离破碎。 魏庆之将诗法粗暴切分为"句法""命意""造语"等门类,这种分类看似系统,实则割裂了诗歌艺术的有机整体。他在卷三不厌其烦地罗列"影略句法""折腰句法"等二十八种句法,活像在展示兵器谱的武夫,却忘了真正的好诗从来不是技术手册的产物。这种解剖麻雀式的批评,让充满灵性的诗歌创作沦为了木匠活计。更可笑的是,他竟将黄庭坚"夺胎换骨"的创作论与贾岛"推敲"的苦吟姿态并列,全然不顾二者在艺术境界上的云泥之别。 最令人失望的是《诗辨》等卷对严羽《沧浪诗话》的抄袭。魏庆之像拙劣的裱糊匠,把"妙悟""兴趣"这些闪着金光的理论碎片,硬生生嵌进自己僵化的体系框架里。当读到"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这段时,我几乎能看见他一边誊抄严羽的文字,一边用程朱理学的绳索勒紧诗神的脖颈。这种理论上的精神分裂,使得《诗人玉屑》在诗学观念上始终散发着腐朽的八股气息。 书中对晚唐诗的评判尤其暴露其审美狭隘。魏庆之将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样的神品,简单归入"用事"技巧的范畴,就像用游标卡尺测量彩虹的弧度。他对杜甫"诗史"价值的推崇也充满功利色彩——与其说是领悟了老杜沉郁顿挫的美学真谛,不如说是看中了其"每饭不忘君"的伦理标签。这种将诗歌降格为道德训诫工具的倾向,让整部诗话散发着道学家的腐酸味。 更可悲的是其诗评方法的内在矛盾。卷十二大谈"诗有四种高妙",转头又在卷十五用"诗眼""响字"等匠气十足的标准肢解诗句。这种忽而谈玄说妙、忽而锱铢必较的批评姿态,活像戴着镣铐跳舞的囚徒,既想触摸诗歌的羽翼,又被理学家的锁链牢牢捆住手脚。当看到他把苏轼"人生如逆旅"的旷达与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机巧混为一谈时,真让人怀疑这位编者是否真正听懂过诗人的心跳。 作为诗话汇编,《诗人玉屑》确实保存了不少珍贵文献,但魏庆之的编排恰恰暴露了南宋诗学的集体困境:他们用理学的筛子过滤唐诗的醇酒,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掺水的劣酿。当我们翻遍这二十一卷谈诗的文字,竟找不到半句对"诗可以怨"的深刻理解,这或许就是这部"玉屑"最悲哀之处——它堆砌了太多前人智慧的碎玉,却始终没能拼凑出完整的诗心。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诗人玉屑》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