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风骚要式
风骚要式
徐衍

风骚要式

徐衍  

五代或宋初诗论著作。1卷。徐衍著。书中分“君臣”、“物象”、“兴题”、“创意”、“琢磨”5“门”论诗,往往以类刺讽颂、事父事君解诗。认为诗歌创作“言虽容易,理必求险;句忌凡俗,意便质厚”,反对“情奢”、“怒张”的轻浮、浅露之作。此书最早著录于宋《秘书省四库阙书目》,题作“徐衍《风骚要试》一卷”。其他目录类书“试”均作“式”。唐释皎然、辞远均有《诗式》,又有阙名《骚雅式》,以此推之,“试”亦当作“式”。《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风骚要式》一卷,徐衍述,亦未详何人。”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2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157977
绝妙,诗家之圭臬!快意、淋漓、酣畅!可深究其法,可略取其意,可逐字推敲,可一览而过。才高八斗者能得其三昧,初学涂鸦亦能悟其门径。久困文思枯竭时当读,文如泉涌时更当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苦吟推敲不若参透此中玄机。诗道之钥,尽在此卷!每读一遍,便觉眼前豁然开朗,如见故人,如沐春风,真乃千古难得之秘宝。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508759
"风骨清峻,格调高远,是书之要旨也。"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39514
读《风骚要式》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总在追求标新立异,却常常忽略了那些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这本书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骨不在于外在的张扬,而在于内在的坚守。 前两天和一位老书法家聊天,他说现在年轻人写字总喜欢追求"创新",却连最基本的笔法都没掌握。这话让我想起书中说的"诗贵含蓄,不贵显露"。忽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所谓的"创新作品"总让人觉得浮夸——就像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孩子,根基不稳的创作注定走不远。那位老书法家一生都在临摹古帖,看似守旧,却在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出了独特的韵味。这让我想起书中强调的"法度",原来真正的风骚从来不是刻意为之。 我们总以为传承就是要原封不动地照搬,可《风骚要式》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书中说"师古而不泥古",这句话让我琢磨了很久。就像小时候学父亲干农活,他从不要求我完全照着他的方式来,而是说"你要找到自己顺手的姿势"。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在理解精髓的基础上,长出新的枝叶。那些看似古板的规则,其实是为了让我们站稳脚跟后,能看得更远。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关于"格调"的论述。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很多人为了博眼球不惜哗众取宠。可《风骚要式》却说"格调卑下,纵使工巧亦不足观"。这让我想起老家的一位木匠,他做的家具从来不用花哨的装饰,但每道榫卯都严丝合缝。有人说他不懂创新,可那些家具用了几十年依然结实如初。有时候,守得住本分反而是一种更难的风骨。 读到最后,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教的不只是作诗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我母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常说"做人要像老茶,越品越有味道"。现在想来,这和书中说的"含蓄深远"何其相似。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追逐着各种新鲜事物,却常常忘记了有些东西需要时间的沉淀。也许真正的风骚,就在于这份不急不躁的从容。 合上书页,窗外正好飘过一片落叶。忽然觉得,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就像这片落叶——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四季的轮回。我们不必刻意模仿古人的形式,但要懂得汲取那份历经岁月打磨的智慧。毕竟,风骚从来不在表面,而在骨子里。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2810
读完《风骚要式》,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评价。这本谈诗论艺的小册子,像一团迷雾笼罩着我,既让人困惑,又莫名吸引。或许这就是古典诗论的魅力所在——它从不给你明确的答案,却总在字里行间藏着某种深意。 比起那些体系严密的诗话,徐衍的这本著作显得格外零散。他随手记下的只言片语,犹如散落在纸页上的珍珠,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连成链。这种写法让人想起司空图的《诗品》,但比之更显随意。有时我会想,这样的著作到底该算诗论还是诗人随笔?或许本就不该强作区分。 最令我困惑的是书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论断。他一面强调"风骨",一面又推崇"清空";既主张"含蓄",又欣赏"直露"。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古典诗学的复杂性,也让我这个现代读者感到无所适从。我常想,或许古人作诗时根本不会考虑这么多规矩,这些条条框框都是后人总结的。 书中引用的诗句多已失传,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那些只留下半句的诗,就像半掩的门扉,引人遐想却不得其门而入。这种残缺的美感,倒与全书的气质颇为相称。读完之后,我反而更困惑了:究竟什么是"风骚"?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不该问。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48495
大多数人读《风骚要式》只看到徐夤论诗用典的精妙,我却注意到他身处乱世依然坚持著书。晚唐五代兵荒马乱,文人能活命已属不易,他却还在研究怎么写诗,这份执着实在难得。读书人容易抱怨时局艰难,但看看徐夤,就知道在任何时代都能做点学问。文脉不断,正是靠这些在乱世中也不放下笔的人。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