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3939
2025年09月04日
读完潘岳的《悼亡诗》,最打动我的是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诗人在妻子离世三年后仍执着地写下"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这种深情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惊人的精神力量。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真正的勇气不是逃避痛苦,而是直面人生的无常。 现代人总说要"活在当下",可潘岳告诉我们,真正的活在当下是连死亡都不能切断的爱与责任。他笔下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恰恰展现了中国文人最可贵的品质:在最深的绝望里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这让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励志"文化太过功利,总教人如何成功,却很少教人如何在失去中坚守。潘岳的悼念不是沉溺,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觉醒——用记忆对抗虚无,用文字延续永恒。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成功学都更值得当代人学习。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伯牙琴
知书房
伯牙琴
邓牧 著
宋末元初邓牧著。一卷。以“伯牙鼓琴”故事作为书名,是因作者认为知音难遇,故以俞伯牙自命,希望世人能像钟子期那样“被琴绝弦”,理解和接受他的思想。原有诗文六十余篇,现仅存文三十一篇、诗十三首。自序中称知音难觅,故托“伯牙鼓琴”故事以为书名。书中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初步的民主思想。《君道》、《吏道》诸篇对封建帝王和贪官酷吏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对人民的反抗斗争深表同情,说:“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二戒》篇影射元统治者为“狗”,指出人不能对“狗”妥协。《见尧赋》等篇幻想恢复尧舜时代“君民间相安无事”的长治久安社会,提出“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社会理想。有《知不足斋丛书》本,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岂之、刘厚祜标点本。
三都赋
知书房
三都赋
左思 著
中国古代骈赋。西晋左思作。分《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三篇。前二篇假设西蜀公子与东吴王孙争相称颂三国时蜀都益、吴都建业的形势、物产、宫室情况,末一篇则由魏国先生盛赞魏都建设及魏国政治措施,强调立国根本在于政治设施而不在自然条件。写于左思青年至中年时期,据传历时10载。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家贫寒,晋武帝时,其妹芬以才名被选入宫,乃举家迁入京师。官至秘书郎。后辞官退隐,专攻典籍。数岁病卒。左思在当时就有文名,但其作品流传下来的仅有赋3篇(《齐都赋》、《三都赋》、《白发赋》)、诗14首。其中以《三都赋》和《咏史》诗最负盛名。
哀秦二世赋
知书房
哀秦二世赋
司马相如 著
辞赋名篇。西汉司马相如作。《史记》、《汉书》见载。《汉书·司马相如传》曰:“还过宜春宫,相如奏赋以哀二世行失。”颜师古注:“宜春本秦之离宫,胡亥于此为阎乐所杀,故感其处而哀之。”文章先写离宫及其周围之景观,接着抒发秦代灭亡的感慨,并以今日二世墓地芜秽不修,魂魄飘零无着作结。(《史记》所载,此后另加五句喟叹性文字。)此文表现了痛惋至深的感情,对秦二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作了尖锐批评,并由此总结了国亡宗灭的历史教训。文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渲染山之深,水之曲,竹树之繁茂,以造成一种似被历史遗忘的氛围,自然带出下面直抒胸襟的文字。其直抒中兼具评议成分,简明深刻,富有庄重感。对后世咏史作品有一定影响。
精选书评
知书客861170
七月开始读潘岳的《悼亡诗》,到九月底才读完。中间反复看了很多遍。这些诗写妻子去世后的痛苦,很真实,很打动人。作者虽然难过,但诗里透出力量,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想到要珍惜眼前人。他用简单的文字写出深刻的感情,谁都看得懂。这种在痛苦中依然保持真情的态度,值得学习。读完觉得生命短暂,但感情可以很长久。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218913
在历代悼亡诗里翻检,字字泣血,句句锥心。潘岳这一首读了许多遍,别人都说他情深意重,我却总被诗中那种茫然无措击中。生死之间横着怎样的鸿沟啊,昔日同眠的枕席突然空了,衣物犹在却再无人穿戴。亡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走下去,可这条路突然就没了方向。最痛的不是嚎啕大哭,而是早晨醒来时,下意识去摸身边那个再也不在的人。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客466722
自冬至初春始读潘安仁《悼亡诗》,两阅月而三复其文。其诗情真意挚,字字血泪,于悲戚处见精神,可谓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尤以"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数语最为凄恻动人,非深于情者不能道。晋人重情之风,于此可见一斑。虽辞藻稍嫌雕琢,然情之所至,自成高格。后世元稹、苏轼辈所作悼亡诗词,皆未能出其右也。壬寅仲春闲云跋于沪上。
悼亡诗
知书房
悼亡诗
潘岳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