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说来也是讽刺,直到三十岁这年我才真正读完这部被奉为书法理论圭臬的《书断》。原以为会遇见字字珠玑的智慧结晶,不料却像是闯进了一座精心布置的标本陈列馆——那些被制成标本的书法理论,虽然保持着完美的姿态,却早已失去了鲜活的血肉。 张怀瓘在这部著作里展现的考据癖简直令人窒息。他像一位固执的考古学家,执着于将每个字的演变轨迹都钉死在特定的时间轴上。《书断》中那些繁复的品评体系,与其说是书法审美的指南,不如说是一套繁琐的鉴定标准。他把王羲之捧上神坛的方式,活像是给书法套上了一副枷锁——后世的书法家们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战战兢兢地临摹一个永远无法企及的幻影。 最可笑的是他对"神品""妙品""能品"的划分。这种自以为是的分级,本质上不过是用官僚体系的思维来框定艺术创作。就像把彩虹硬要分成七种颜色,却对其中万千渐变视而不见。我在阅读时常常忍不住想:若是让张怀瓘亲眼见证张旭的狂草、徐渭的大写意,不知这位理论家会不会气得把毛笔折断? 更令人不适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道德说教。在他笔下,好的书法必须配得上"君子之风",这种将艺术与人品强行绑定的做法,简直是对创作者的双重绑架。按照这个逻辑,蔡京就该被开除书坛,而事实上他的字比许多"正人君子"要生动得多。 说来也怪,正是这种令人窒息的条条框框,反而让我看清了一个事实:真正的书法从来不在《书断》的格子里。那些被张怀瓘轻轻带过的民间书风,那些他不屑一顾的随性之作,或许才是书法艺术最本真的模样。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卷时,我竟有种解脱感——就像终于从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学究课堂里逃了出来。
书断
书断
书断
张怀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法书论
法书论
法书论
蔡希综  著
一卷。书论。唐代蔡希综撰。希综,天宝年间书法家,曲阿(今江苏丹阳)人,希逸、希寂之弟。希综工翰墨。是编自述家世及前代书家之书学渊源,其要旨则归本于论用笔。共计五段,一、述家世。其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自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至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皆有时名为世所重。二、追叙诸家授受渊源。述及大篆、隶书、楷法、八分、章草之始兴,历数了自周宣王至东汉期间五十余位书家,结语赞曰:“若盛传于代以为贻家之宝,则八体之极是归乎钟、蔡,草隶之雄是归乎张、王,此四贤者,自数百载来未之逮也。”三、引右军、蔡中郎之论,议用笔之法。言欲须先“适意任情,”次须“正坐静虑,随意所拟,言不出口,气不再息,则无不善矣”。四、历述钟繇、右军学皆大成之经验。钟繇从师学而精思,三十余载,行坐未尝懈怠,寝息间,“画其被,皆为之穿”。用功若此。右军习字,尤重心意,“书之为意,取类非一”。求字字意殊,骨气雄强,爽然飞动,终得其精妙。评曰: “是知学成非一师之能致,非好奇博艺之士,不能有知。”五、议下笔之法,曰:“夫始下笔,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字体形势状如虫蛇相钩连,意莫令断。仍须简略为尚,不贵繁冗。至如棱侧起伏,随势所立。大抵之意,圆规最妙。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若字有点处,须空中遥下掷,其势犹高峰坠石。”盛赞古之君子张伯英、张旭、崔长史、蔡伯喈等硕学多闻,笔力精深,“匪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统观全篇,所论多杂采诸家之言,无甚深诣。有《书苑菁华》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等。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