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笔意赞
笔意赞
王僧虔

笔意赞

王僧虔  

南齐王僧虔著。王僧虔其祖王珣(字伯远)与王羲之同宗族,多有书法著述,今传有《书赋》、《论书表》、《又论书》、《笔意赞》等几千字。《笔意赞》其文最短,全文不足200百字。然而所论极精,历来脍炙人口。《笔意赞》是书法创作要论。首先立论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彩与形质论,缘于《淮南子·原道训》,以此为书法审美的原则。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4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273640
读了《笔意赞》,觉得这篇文章很虚伪。作者一直在赞美书法,但却说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文章用了很多华丽的词藻,可是没有实际意义。作者好像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文笔,而不是真正讨论书法。这种文章让人觉得空洞,读完之后什么也没学到。与其浪费时间写这种文章,不如直接去练字。书法是靠手写出来的,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2297
我向来对书法理论著作抱有复杂的情感,《笔意赞》就是其中一本让我又爱又叹的作品。作为南朝书法家王僧虔的代表作,它确实蕴含着不少值得玩味的智慧,但若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恐怕会陷入某种艺术创作的窠臼。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很明确——"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王僧虔将书法艺术的精髓归结为"神采"二字,认为形式技巧都是为表现神韵服务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堪称突破性,甚至对今天的艺术创作仍有启发。但细读之下,我发现其中有些说法未免过于玄妙。比如"心忘于笔,手忘于书"的境界,听起来固然美好,可实际操作中哪有这么简单?我见过太多初学者被这类玄乎其玄的说法误导,以为书法可以完全抛开基本功。 全书分为三部分:先是强调"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接着论述"骨气"与"形质"的关系,最后提出"神采为终极追求"的艺术主张。平心而论,这些观点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特别是"骨气"之说,让我联想到现代艺术教育中常说的"结构决定形态",可见古人的观察确实入木三分。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部诞生于1500年前的著作,不可避免地带着时代的局限性。王僧虔所处的南朝,书法正在从实用书写向纯粹艺术转变,他的理论难免带有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比如过分强调"自然天成",却对艰苦的系统训练轻描淡写。这让我想起自己学书法的经历:最初总幻想能一挥而就写出"神采",后来才明白,没有数年的笔墨功夫,连最基本的线条质量都保证不了。 当代书法家白蕉说过:"没有技术的艺术是空中楼阁。"这与《笔意赞》的某些观点形成有趣对照。我们今天欣赏书法,既要感受其神韵,也要理解其背后的技法支撑。就像欣赏芭蕾舞,观众看到的是优雅轻盈,但舞者脚下是经年累月的伤痛与汗水。 书中另一个引发我思考的观点是"形质次之"的说法。放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这种重神轻形的倾向是否完全可取?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告诉我们,形式本身就可以成为内容;莫奈的睡莲系列证明,对物象的深入研究反而能升华出精神意境。书法何尝不是如此?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动人,恰恰在于其精妙的字形处理与深邃意境的完美统一。 我特别欣赏《笔意赞》中提出的"心正气和"创作状态。这让我联想到现代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两者都强调专注投入的重要性。但王僧虔可能低估了艺术创作中的理性思考成分。米开朗基罗雕刻时,会精确计算大理石的结构张力;王羲之写《兰亭序》前,想必也经过周密构思。完全的"忘我"状态,或许更适合即兴表演而非书法创作。 读完全书,我最深的体会是:传统需要尊重,但不能迷信。《笔意赞》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艺术的精神维度,但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应该建立更全面的认知框架。就像徐冰说的:"真正的传统是不断被重新解释的传统。"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古人的理论,而要结合当代视野进行创造性转化。 每次重读《笔意赞》,我都会想起老师的话:"法度是自由的翅膀。"这本书教会我既要追求书法的神采意境,也不能轻视基本功的训练。现在我的书法练习本上总写着两行字:一行是"神采为上",另一行是"笔法为本"。这种平衡的态度,或许才是对传统最好的致敬。
2025年06月28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78933
七月开始看《笔意赞》,到十月才勉强读完。中间停了两次,实在看不下去。这本书讲书法,但说得太玄乎。很多地方故意讲得很深奥,其实没多少实际内容。作者喜欢用一堆比喻,但根本说不清楚怎么写字。看完整本书,我还是不知道好字该怎么写。那些吹捧这本书的人,大概自己也没弄明白。这种书除了让人糊涂,没什么用处。甲辰冬日记于北京。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366243
不少习书者初见《笔意赞》,辄叹其玄奥难解,实则此文乃南朝书论之白话,犹如今人论艺之口语,只是时空遥隔,遂成天书。我每见同道捧读此文而蹙额,便想起当年初遇此篇时,亦如雾里看花,直至悟得其中三昧,方知非文之过,乃读法未得其门径耳。 文中"点画出入"之说,今人往往求诸形迹,殊不知此间真意全在手腕起伏间。曾见某书家临池十年,终日摹写二王法帖,却始终不得笔意,盖因未解"心忘于笔,手忘于书"之妙。这八字真言看似浅白,实则道尽书法三昧。我常于夜半临帖,忽觉手腕自发运转,方知古人诚不我欺。 最令人扼腕者,是今人多将"意在笔先"解作构思字形,殊不知此"意"乃胸中浩然之气。记得初学时常犯此病,每下笔必先经营位置,结果满纸匠气。后读《笔意赞》至"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处,如闻暮鼓晨钟。书道至此,已非技艺之事,直是心性修养。 论及"神采为上"四字,尤觉今人舍本逐末之弊。展览所见,尽是炫技之作,墨色斑斓而神气索然。我观当代书坛,能得"神采"二字者,不过三五人而已。每思及此,不免怅然。当年王僧虔作此赞时,何曾想后人竟将活脱脱的书道真言,读成了枯涩的教条? 若说读《尚书》须备《尔雅》,那么读《笔意赞》则需带上一颗活泼泼的平常心。书道本无玄妙,只是后人自设藩篱。我常对弟子言:读此文时,不妨想象与古人围炉夜话,那些看似艰深的词句,不过是前辈书家酒后真言罢了。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927523
"笔随心转,墨写精神,腕下风雷隐,纸上有声来。"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