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园冶
园冶

园冶

计成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中国古代园林美学理论专著。计成著。据计氏自称,此书定稿于崇祯四年(1631),梓行于崇祯七年(1634),原名《园牧》。除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外,一直未引起人们重视,直至近代才被发现和重视。《园冶》一书共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十部分。在“相地”之前列有“兴造论”和“园说”。1931年收入《喜咏轩丛书》,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参照日本内阁文库藏该书重新校正出版。1956年城市建设出版社据中国营造学社影印本重印。
更多
书评  · 95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73580
值得反复品读。《园冶》三卷,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与《考工记》相似,采用笔记体裁,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践指导。此书完整呈现了计成的造园理念与技艺精髓,是研究中国传统园林的必读经典,堪称园林界的营造法式,美学界的无上瑰宝。 我们常常追求外在的华丽,却忽略了意境的营造。造园如作画,重在传神而非形似。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真言,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终极追求。这种师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造园理念,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何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是艺术境界的体现。计成认为,造园者应当巧妙运用借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将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他在书中描述的:"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追求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人工营造出比自然更完美的意境。 计成将造园艺术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得景随形",即顺应地形地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次是"借景生情",通过巧妙布局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最基础的是"经营位置",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这三个层次由高到低,构成了完整的造园体系。 "得景随形"要求造园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发现场地本身的特质。计成在书中多次强调要"相地合宜",这种因地制宜的思想,至今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记得第一次参观苏州园林时,我深深被这种顺应自然的智慧所折服,每一处景致都恰到好处,仿佛本就该在那里。 "借景生情"体现了中国园林的诗意特质。计成特别重视"意境"的营造,认为好的园林应该能引发观者的无限遐想。他在《园冶》中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路径设计、视线引导等方式,创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这种注重体验感的设计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前瞻性。 "经营位置"是造园的基本功。计成对假山堆叠、植物配置、建筑布局等技术细节都有详尽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比例尺度的精准把握,比如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构图法则,这些经验之谈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计成强调,造园虽需遵循法度,但更要灵活变通。他在书中写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种既尊重规律又勇于创新的态度,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所在。现代设计师常常陷入程式化的困境,重读《园冶》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创造的初心。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始终如一。计成在《园冶》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他将园林视为心灵的栖息地,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次翻阅《园冶》,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智慧与温度。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759042
造园如梦寻。
2025年09月04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207764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终极指南,从选址布局到掇山理水,从厅堂轩榭到花木配置,从门窗栏杆到铺地装折,几乎涵盖了园林营造的每一个细节。计成用他毕生的造园经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人居的窗口。 从相地立基到装折铺地,从借景对景到框景漏景,从叠石掇山到理水造桥,书中对园林营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做了详尽阐述。在《园冶》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到造园艺术的演变轨迹:从最初简单的模仿自然,到后来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从单纯的实用功能,到讲究"可居可游"的审美体验。这种艺术追求的升华,在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在论述掇山时,计成强调"未山先麓"的自然法则;在谈到理水时,又讲究"曲折有情"的意境营造。 当然,最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四百年前的造园智慧,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计成在《借景》一章中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句话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后世的造园者,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逃不出这个基本法则。就像他在《屋宇》篇中提出的"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至今仍是评判一个园林成败的关键标准。这些智慧穿越时空,依然鲜活如初。 书中充满了令人惊叹的专业术语和实用技巧。从"曲径通幽"到"移步换景",从"对景"到"框景",这些专业词汇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造园理论体系。计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复杂的造园技艺娓娓道来。比如在论述掇山时,他说:"山要回抱,水要萦回";在谈到理水时,又强调:"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这些精辟的见解,即便放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也毫不过时。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一本生活哲学。在《园说》开篇,计成就写道:"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这句话道出了造园的真谛——园林不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精神的寄托。这种将实用技艺与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理念,正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在商业化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重读《园冶》,仿佛能听到一个古代造园师对我们的谆谆告诫:慢下来,感受生活,创造美好。 每每翻阅《园冶》,总会被计成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追求所打动。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深刻的造园哲理。比如他说:"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简单一句话,却道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本质。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正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最需要的良药。
2025年09月04日
查看更多书评

@《园冶》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