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冶
知书房
园冶
计成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43
发表书评
造园的人多看看。后面我设计迷茫的时候还会再翻的书。做景观就是不断修炼审美的过程。万物皆有法度。
园子好不好,看布局就知道。先定主景,再配次景,高低错落才有层次。水面要曲折,不能太直。假山要自然,不能太做作。植物要搭配,不能乱堆。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别人怎么造园,是他的本事。我怎么造园,是我的功夫。好的园子就像一幅画,要讲究留白。太满就俗气,太空就单调。关键在分寸。
我造园的时候,先想清楚功能。游园要通畅,赏景要停留。路径要迂回,但不能让人迷路。亭子要临水,但不能太近。这些细节决定成败。
不论造多大的园子,都要记得因地制宜。地势高的地方建阁,低洼的地方挖池。有古树就保留,没特色就创造。顺其自然最好。
即使接到大项目,也不能贪多求快。一石一木都要精挑细选。铺地砖要考虑防滑,栽花树要算好花期。每个环节都要用心。
已经成名的设计师,也要多看看古人的作品。计成的《园冶》写了三百年,道理还是实用。做这行最怕自满,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
造园和做人一样,要踏实。图纸画得再漂亮,施工不到位也是白费。材料选得再贵,搭配不合适也是浪费。关键在实用。
如果以后带徒弟,我先教他们看地形。再教他们画草图。最后才让碰电脑。基本功扎实了,创意自然来。希望他们做出让人停留的园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在《园冶》中道破天机的这句话,恰如这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圣经本身,以精妙匠意构筑起超越时空的造园哲思殿堂。这册薄薄的明末园林专著,用典雅骈文与精准图样将飞檐叠石的奥义娓娓道来,宛若展开一幅可居可游的立体山水卷轴。当西方园林尚在修剪几何灌木时,计成早已在书页间培育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东方智慧树,其关于借景、理水、立基的论述,至今仍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投下隽永的涟漪。捧读这部现存最早的园林美学专著,簪花栏杆的暗香与曲径通幽的禅意便自墨痕中漫出,提醒着钢筋森林里的我们:真正的园林从来不是空间的俘虏,而是能让时间停驻的诗意结界。
不少人觉得《园冶》这本书不好懂,读起来很费力。但这本书原本是明朝人计成写的造园手册,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明朝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不一样,里面有很多当时的专业术语和工匠行话。计成是造园师傅,写书的时候用的都是他们行业里的说法。
读不懂的原因在于方法不对。要读明代的技术书,最好先了解一些古代建筑常识。就像梁思成先生说过,研究古建筑要先看懂《营造法式》。明代工匠有自己的语言习惯,他们不说"亭子"而说"亭榭",不说"假山"而说"山子"。这些说法现在看起来很奇怪,但在当时是常用语。
《园冶》里最难懂的是各种专业名词。比如"掇山"指的是堆假山,"理水"说的是设计水系。这些词现在建筑系的学生都要专门学。明朝工匠用这些词就像我们现在用"混凝土""钢结构"一样平常。
书里还有很多江南地区的方言。计成是江苏人,写的都是吴语区的说法。北方人读起来就更困难。就像现在广东人写的装修手册,里面用"骑楼""趟门"这些词,外地人看了就迷糊。
读古代技术书不能光看字面意思。要结合当时的工艺来理解。比如书里说"借景",不是真的去借东西,而是指把远处的风景纳入园中视野。现代园林设计还在用这个手法,只是说法不一样了。
在书店里翻了又翻这本书,别人都看园林设计的美,我却觉得作者的心思更深。造园子不只是好看,还要有道理。书里那些布局、选材、借景的手法,其实都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我能看懂字面意思,但不懂背后的想法。就像站在园子门口,知道里面很美,却看不清路怎么走。这书读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还很多。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