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张怀瓘的《书断》虽被奉为书法理论的经典,实则不过是迂腐文人的自我陶醉。他将书法分为神、妙、能三品,看似条理分明,实则不过是主观臆断的产物。那些所谓的品评标准,不过是文人相轻的遮羞布,用以标榜自己的审美趣味高于他人。真正的艺术岂能如此简单粗暴地划分等级? 书中对王羲之的过度推崇尤其令人反感。张怀瓘将王羲之捧上神坛,贬低其他书家,这种偏执的崇拜恰恰暴露了其审美视野的狭隘。书法艺术本应百花齐放,他却硬要定于一尊,这种独断专行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苟同。更可笑的是,他所谓的"神品"标准,不过是迎合当时权贵的口味,与真正的艺术精神相去甚远。 《书断》中那些玄之又玄的品评术语,读来令人昏昏欲睡。什么"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不过是故弄玄虚的空话。真正的书法鉴赏应当建立在具体的技法分析之上,而非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张怀瓘的评论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技术剖析,这恰恰暴露了他对书法本质理解的肤浅。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将书法与道德捆绑在一起的做法。说什么"书如其人",仿佛字写得好坏就能判定人品高下。这种迂腐的观念不仅荒谬,更助长了书法界的伪善风气。艺术就是艺术,何必非要与道德扯上关系?这种陈腐的思维方式,正是阻碍书法艺术发展的桎梏。 通观全书,张怀瓘的论述充满了文人式的自恋与偏见。他将个人喜好包装成金科玉律,以权威的口吻强加于人。这种傲慢的态度,与书法艺术应有的开放包容精神背道而驰。时过境迁,今天我们重读《书断》,更应该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
书断
书断
书断
张怀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
宗炳  著
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论文。宗炳著。最早载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收入明刊本《王氏画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中国画论类编》等版本中。宗炳(375—443)。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好游山水,信奉佛教,曾作《明佛论》。《画山水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关于山水画的美学论文,作者对佛学精神的体悟也体现在这篇论文的基本美学命题“畅神”说之中。所谓“神”,既是指与佛学之“道”相联系的“神明”,一种无限、绝对的精神本体,又是指已经掌握了这个“道”的超脱、自由的主体精神。在客观方面,“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即山水自然处处都亲附着,显现着这个精神本体,并因此而显得有“灵”有“趣”。山水画固然要“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亦应象领会典籍那样“旨微于言象之外”,即超越“形”的有限性而去领会那无限的“神”。这是构成“畅神”说的一重含义。书中尽管论述了类似西方透视法的远近法,但最终仍归结为得“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即为了得山水之“神”。在主观方面,已经“含道”的主体在“映物”、“味象”、“应目会心”中,感发着自身的自由无限的内在精神,使得“万趣融其神思”;在和山水之“趣”的这种两忘俱一中,主体精神也得到了无限的解脱、展发和怡悦。这是“畅神”说的又一重含义。《画山水序》的“畅神”说,既深化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说,又突出了主体表现的意义,对中国古代的后期写意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