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514136
2025年08月01日
妙哉,阮籍之乐论!快意、酣畅、透彻!可正读,可反读,可细品,可粗览。得意时当读,失意时更当读。文人雅士可悟,市井百姓也可悟。礼崩乐坏时需读,歌舞升平时也需读。听乐不如知乐,知乐不如通乐。乐者,天地之和也;和者,人心之安也。阮公以狂放写中和,以孤愤解大义,真乃知音者说与知音听!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著
琴曲,现存最古老的古琴乐谱。据谱前小序,知此曲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作者无名氏,它通过对深山幽谷中发散清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郁闷不得志的心情,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想法和思想状况。“碣石调”是古曲调名,即相和歌瑟调中陇西地区的歌曲。因用其填唱曹操的乐府“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名之曰“碣石调”。“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碣石调幽兰》结构短小紧凑,曲调清丽婉约。全曲共四段。第一段是乐曲的引起部分,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体,属于艳与曲组成的小型曲式。全曲通过第二段出现的泛音主题的呈示、对比、再现,成功地抒写了哀婉的情怀。此曲突出音阶中的四级音和七级音,没有传统的五声调式特点,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有某些联系。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草书状
知书房
草书状
萧衍 著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精选书评
知书客356835
有人从《乐论》里听出"乐者乐也"的欢愉自在。有人听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宏大境界。我读《乐论》时,像是坐在一位智者对面,看他用音乐诠释生命的真谛。音乐不只是耳朵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古人对音乐的思考。这些关于和谐的智慧,正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声音。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知书客224598
世人多赞阮籍《乐论》通达平正,我却见其迂腐可厌。他将音乐绑上道德的枷锁,硬要说八音克谐能移风易俗。什么"乐者乐也"的套话,不过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罢了。真正懂音律的人,谁会在意那些教条?音乐本应如竹林七贤般自由不羁,何必非要充当教化工具。这般论调,与束缚人心的礼教何异?读来只觉得满纸腐儒气息扑面而来。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知书客382233
翻这本《乐论》,很多人夸荀子把音乐的作用说得很透彻。但我觉得他把音乐硬生生绑在道德教化上,太死板了。他说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这想法现在看很可笑。音乐就是音乐,好听就行,非要扯上什么移风易俗。荀子这种论调,说白了就是给统治者找借口控制百姓。他把人想得太简单,把艺术想得太工具化。这种书读多了,只会让人变古板。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