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碣石调幽兰
知书房
碣石调幽兰
佚名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6
发表书评
许久未接触这般故作高深的传统曲谱了,朋友推荐时说这是"古琴艺术的瑰宝",可真正翻开《碣石调幽兰》的谱本,扑面而来的却是令人窒息的陈旧气息。
那些复杂晦涩的减字谱,像一堵高墙将现代人隔绝在外。我盯着那些扭曲的符号看了整整一个下午,突然意识到这种记谱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它固执地拒绝被理解,仿佛在说:"看不懂是你的问题"。当代音乐教育总在强调要传承古法,可当一种艺术形式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勉强入门时,它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为了滋养心灵,还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文化优越感?
更令人不适的是围绕这部琴曲构建的玄学体系。什么"幽兰生于空谷"的意象,什么"君子之道"的隐喻,这些牵强附会的解读就像给古董刷上一层又一层的清漆。当我在琴馆听老先生摇头晃脑地讲解"大音希声"时,忽然觉得可笑——如果真这么追求"希声",为何不直接保持沉默?那些刻意为之的停顿与留白,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声音暴力。
最难以忍受的是这种艺术形式对现代生活的傲慢态度。在快节奏的都市里,谁还有闲情逸致去"三日不弹,手生荆棘"?当古琴爱好者们指责年轻人静不下心时,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这种艺术本身拒绝进化?我见过太多被"传统文化"包袱压垮的学琴者,他们痛苦地挣扎在"雅乐"与本能之间,最终要么放弃,要么变成又一个复读机式的传承者。
当然,会有人说我不懂欣赏。但艺术若只能被少数人理解,那它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碣石调幽兰》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我们可以承认它的历史地位,却不必违心地赞美它仍然"鲜活"。在这个连交响乐都在尝试创新的时代,为何独独要求古琴固守千年不变的模样?或许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原封不动地保存,而在于勇敢地让古老艺术与现代灵魂对话。
《碣石调幽兰》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琴曲谱本,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中国音乐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珍贵的古琴曲谱相传为南朝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唐代人手抄本,现藏于日本京都西本愿寺。这份历经千年沧桑的琴谱,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更以其特殊的记谱方式,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丘明是南朝梁代著名琴家,其生平事迹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通过《碣石调幽兰》这份传世琴谱,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古代音乐家的艺术造诣。据传丘明隐居会稽山,终日与琴为伴,将毕生所学倾注于琴艺之中。这份琴谱采用古老的文字谱记谱法,以汉字详细描述演奏指法和弦位,体现了古代琴家对音乐艺术的严谨态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谱中"碣石"二字可能暗含对曹操《观沧海》中"东临碣石"意境的音乐诠释,展现了琴曲与文学的深刻交融。
从艺术价值来看,《碣石调幽兰》展现了古琴音乐独特的审美特质。曲调古朴典雅,意境深远,通过简单的音符勾勒出空谷幽兰的清雅形象。演奏时左手频繁的吟猱技法,营造出若隐若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恰如兰花幽香时有时无的特质。这种"声稀味长"的美学追求,与后世"大音希声"的审美理念一脉相承。个人认为,曲中通过音色的虚实变化和节奏的疏密对比,成功塑造了"幽兰"这一意象的音乐形象,堪称中国古代标题音乐的杰出代表。
作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资料,《碣石调幽兰》的记谱方式具有特殊学术价值。其文字谱的详尽记载,为复原唐代以前的古琴演奏技法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这份琴谱,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古琴音乐的调式结构、演奏技法和音乐思维。值得一提的是,谱中保留的许多古老演奏术语,如"吟"、"猱"、"绰"、"注"等,至今仍是古琴演奏的重要技法,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性。
在反复研习这份琴谱的过程中,越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深度。曲中透露出隐士高洁的情怀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兰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相得益彰。这种将自然意象、人格修养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从演奏技法到美学思想,《碣石调幽兰》都堪称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
这份珍贵的琴谱不仅为音乐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也为现代古琴演奏者连接古代音乐传统搭建了桥梁。通过它,我们得以跨越时空,感受千年之前琴家的艺术心境。每次研习演奏,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碣石调幽兰》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有人从《碣石调幽兰》中听出仕途坎坷的孤高之气,有人却品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趣。我听到这首古曲时,感觉像独自走在深山里,四周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清冷的琴音让我想起那些被遗忘的古老智慧,它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格外珍贵。这首曲子教会我慢下来,细细体会生命中简单却重要的东西。传统文化需要这样的传承,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
白岩松说过:"现在的人听音乐很多,懂音乐的很少。古人没有音响设备,但更懂得欣赏音乐。"我开始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古曲。
《碣石调幽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琴曲谱。它用文字记录指法,这种记谱方式叫"减字谱"。梁代丘明传谱,唐代人手抄,现在藏在日本。每次看到这份谱子,都觉得它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人。
学琴的朋友告诉我,这首曲子很难弹。它用"慢角调",音调低沉幽远。全曲分为四段,每段都有不同的情绪。第一段像兰花初绽,第二段像幽谷回声,第三段突然转急,第四段又回归平静。
我找来不同版本的演奏录音对比。成公亮的版本最得我心,他弹得很慢,每个音都像在呼吸。听着听着,眼前会出现一幅画:深山里的兰花,没有人看见,但它照样开花。
古琴谱里有很多故事。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幽谷中看见兰花,感叹"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后来就有了这首曲子。这个故事不一定真实,但道理是对的。
我开始收集古琴名曲的资料。广陵散、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每首曲子背后都有讲究。虽然听不懂复杂的技法,但那种安静的力量是能感受到的。
今天下午,我又听了一遍《碣石调幽兰》。窗外的雨声和琴声混在一起,意外地和谐。突然明白为什么古人说"士无故不撤琴瑟",琴声真的能让人静下来。
说起来很不好意思,直到今年25岁我才第一次认真听完这首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听完后我很惊讶,这首曲子确实很厉害。音调的变化很多,完全不会让人觉得单调。旋律很美,让人听了还想听。曲子表达的情感很真实,能让人感受到作曲者的心情。演奏的难度很高,但听起来很舒服。
小时候我觉得古琴曲都很无聊,现在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听不懂。这首曲子其实很好,它既能让人放松,又能让人思考。
这首曲子里表达的情感让人感动。我想人们喜欢它是因为它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平静,就像小时候无忧无虑的生活。然后慢慢变得复杂,就像长大后遇到的困难。最后又回到平静,就像克服困难后的成长。
曲子中间有一段特别难的部分,就像人生中最困难的阶段。但是过了这个阶段,后面就会变得轻松。这让我想到,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坚持下去总会变好的。
每次听这首曲子,我都会想如果当时更努力一点会怎样。如果多练习会不会弹得更好。这种想法让我更想继续学习古琴。通过不断练习,我相信自己也能弹好这首曲子。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