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书单 书籍库
草书状
草书状
萧衍

草书状

萧衍  

一篇。书论。南朝梁萧衍撰。此篇同《与陶弘景论书》、《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等,俱为愿人从中取法之论。是篇对草书技巧提出一些精到的看法。篇中首先论述草书的产生,说: “昔秦之时,诸侯争长,简檄相传,望烽走驿,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对草书作了如下说明:“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乍驻乍引,任意所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云集水散,风回电驰。”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0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362728
王羲之曾言:"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2025年06月30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34584
阅读《草书状》的过程,堪称书法理论著作中最令人疲惫的体验。这种疲惫并非来自内容的艰深晦涩,而是源于作者对草书艺术理解的肤浅与偏执。作者试图描绘草书的"状",却始终停留在表象的描摹,未能触及这门艺术真正的灵魂。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作者对草书本质的误解。他将草书简单地归结为"龙蛇竞走"式的线条运动,这种肤浅的比喻暴露了作者艺术感受力的贫乏。真正的草书大师如张旭、怀素,他们的作品绝非简单的线条游戏,而是将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融于笔墨之中。作者却执着于用"惊蛇入草"、"飞鸟出林"这类陈词滥调来形容草书,这种程式化的描述既缺乏新意,又无法真正传达草书的精妙。我尤其反感作者对"狂"字的滥用,似乎草书就必须是癫狂状态下的产物,这种刻板印象完全忽视了王羲之《十七帖》中体现的理性控制与感性抒发的完美平衡。 更令人失望的是作者对书法史的扭曲叙述。文中将草书的发展描绘成一条单线进化的道路,完全忽略了不同时期、不同书家风格的多样性。汉简的质朴、章草的规范、今草的流畅、狂草的奔放,在作者笔下统统被简化为"愈草愈狂"的进化论。这种线性史观不仅不符合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暴露出作者缺乏基本的艺术史素养。作者对唐代狂草的推崇近乎盲目,却对宋代尚意书风的精妙视而不见,这种偏颇的审美取向使得全书的价值判断显得极为可疑。 从写作手法来看,作者的文笔也令人堪忧。通篇充斥着夸张的排比和空洞的比喻,如"若鸾舞蛇惊之态,似龙腾凤翥之姿"这类华丽却毫无实质的辞藻堆砌。这种文风与其说是在阐释草书艺术,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拙劣的文学表演。相比之下,孙过庭《书谱》中那些精辟的论述显得尤为珍贵——既深刻又平实,既专业又易懂。而《草书状》的作者显然更热衷于展示自己的文采,而非真正探讨书法艺术。 最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作者对书法创作过程的浪漫化描写。文中将草书创作描绘成某种神秘的天启过程,完全忽视了书法家们经年累月的技法训练和文化修养。这种将艺术创作神话化的倾向,不仅误导读者对书法创作的理解,更贬低了书法家们的专业素养。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有悟,怀素见夏云奇峰得笔法,这些典故背后是书家长期积累后的顿悟,而非作者暗示的某种神秘主义体验。 从理论建构来看,作者对草书美学的探讨也极为薄弱。全文没有提出任何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只是将前人的只言片语拼凑成文。对于草书与楷书的关系、草书的法度与自由、草书的"形"与"神"等核心问题,作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给出一些肤浅的解答。这种理论上的懒惰使得《草书状》在书法理论史上几乎毫无建树。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书法批评标准的混乱也令人啼笑皆非。一方面强调"无法之法",另一方面又执着于某些具体的技法要求;既推崇"意外之妙",又苛求"笔笔有来历"。这种矛盾的标准反映出作者对草书艺术理解的不彻底性。相比之下,米芾"八面出锋"的敏锐观察,黄庭坚"字中有笔"的深刻见解,都显示出真正书法理论家应有的理论深度。 在我看来,《草书状》最大的失败在于它完全错过了探讨草书艺术最富启发性的角度。草书作为中国书法中最自由的形式,本应是最能体现书法与哲学、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内在关联的载体。作者却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浪费在了肤浅的形式描述上。王铎的涨墨、傅山的连绵、徐渭的狂放,这些大师们在草书中探索的不仅是线条的美感,更是生命状态的表达。而《草书状》的作者显然没有能力理解这一层面。 阅读完全文,我不禁为草书艺术感到惋惜。面对如此丰富深邃的艺术传统,作者却交出了这样一份平庸的答卷。草书的"状"绝非文中描述的那般简单,它蕴含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的向往、对规范的突破、对生命力的礼赞。可惜这些深层意涵,在《草书状》中都消失在了华丽辞藻的迷雾之中。这不禁让人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他所书写的这门伟大艺术。
2025年07月01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36438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612810
张旭创草书巅峰,因其笔墨功力深厚。
2025年07月02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498374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
2025年07月02日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