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的《尉缭子》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但实际价值令人怀疑。这本书号称战国时期尉缭所著,但很多内容明显是后人伪托。书里讲了许多军事理论,但大部分都是空泛的道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看完整本书,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杂乱无章。书里把治国、用兵、法令、赏罚等内容混在一起,没有清晰的结构。一些章节前后矛盾,前边说"兵者凶器",后边又说"兵者国之大事",让人摸不着头脑。 书中的军事思想也很成问题。它过分强调"仁义之师"的概念,却忽视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在实战中,这种理想化的观点根本行不通。尤其是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论述,完全脱离实际,纯粹是纸上谈兵。 书里对将领的要求更是离谱。要求将领既要懂天文地理,又要明辨是非,还要体恤士兵,简直是把将领神化了。这种不切实际的标准,在实际带兵打仗时毫无用处。 最让人反感的是书中浓厚的迷信色彩。大量篇幅都在讲星象占卜、阴阳五行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生死攸关的战场上,靠这些玄学来决定军事行动,简直是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 书中的语言也很糟糕。既不像《孙子兵法》那样精炼,也不像《吴子》那样生动。大部分内容都是枯燥的说教,读起来索然无味。很多句子重复啰嗦,一个意思翻来覆去说好几遍。 书中对士兵的态度也很成问题。把士兵当作可以随意驱使的工具,强调严刑峻法,却不重视士兵的基本需求。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中国古代军队的诸多弊端。
尉缭子
尉缭子
尉缭子
尉缭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  著
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1卷,28篇。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撰。书成后,深得翰林学士苏轼赞赏,两次奏荐,乞换文资,并附呈此《备论》,以证实其“文章议论”。该书现存26篇。书中对战国至五代的兴衰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旨在以史为鉴。该书认为,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战争,战争既“有以 用而危,亦有以不用而殆”,重要的是看是否含乎“德”、合乎“顺逆之情”、“利害之势”。它强调,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智”,“智”胜于“勇”,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得真智之所在”,所以战胜了一味争强斗力的项羽; “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济智”,认为隋朝杨素堪称智勇兼备。书中对如何用“智”作了多方面的论述:认清主要敌人,以战国时六国之亡,“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为鉴;攻防的主次方向要分明,以晋灭吴所以胜,刘濞之所以败为例证;主张灵活用兵,“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出奇应变”,多谋善断。 为了以智胜敌,主张利用“谋夫策士”,东汉末孙坚之所以“功业不就”,就是因为无人“发智虑之所不及”。书中提出君将要和谐,认为孙武、司马穰苴、周亚夫、诸葛亮、王猛等历代著名将相都是“深得于君”,权不中御,因而才能“武事可立,而战功可收。”《何博士备论》褒贬历史人物不囿旧说,苏轼赞誉它“论历代所 以废兴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当然,其中对某些人和事的评论,也难免有偏颇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