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817253
2025年09月03日
每个书法爱好者都应当将张怀瓘的《六体书论》置于案头时时研读。这部论著虽篇幅精炼,却如浓缩的墨汁般蕴藏着千年书道的精髓。从执笔姿势到气韵神采,从点画结构到章法布局,无不以最精到的语言道破书法艺术的玄机。我常觉得,这部作品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先生,正在砚台边为你亲手示范如何让毛笔在宣纸上起舞。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开篇便点破了书法超越技艺层面的精神内核。我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能感受到毛笔尖传来的震颤——那不仅是手腕的力量,更是心灵与千年文脉的共鸣。张怀瓘将书法提升到了"道"的境界,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学书法时,老师总说"不要只顾着描形状,要感受笔尖的生命"。如今重读《六体书论》,才真正明白其中深意。 论及篆书时所言"婉而通",这三个字简直道尽了篆书的美学真谛。我临摹《石鼓文》时总不得要领,直到某天突然领悟到"婉"不是柔弱,而是如溪水绕石般的自然流转;"通"不是平直,而是气息贯穿的生动韵律。张怀瓘的点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篆书认知的盲区。他说隶书"精而密",我眼前立即浮现出《礼器碑》那些精严中见灵动的笔画,仿佛能听见刻刀在石碑上行走的沙沙声。 最令我叹服的是对行草书的论述:"流而畅"。每当我观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总会被那行云流水般的笔势所震撼。张怀瓘用三个字就抓住了行草书的灵魂,这比现代人用千言万语解释都要透彻。我练习行书时常常想起这个评价,慢慢体会到"流"是笔意连绵,"畅"是气脉贯通,二者缺一不可。 书中对六体书法的比较尤为精彩。说楷书"正而庄",我脑海中立即浮现颜真卿那些骨力雄强的楷书,确实当得起"正大气象"四字。张怀瓘的评论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带着温度的审美体验,读来仿佛能看见他正在对不同书体颔首点评。这种生动传神的文风,本身就是书法艺术精神的体现。 我特别欣赏他对书法"神采为上"的论断。这让我想起自己参观碑林时的感受:有些拓本虽然字形完整,却失了原碑的神韵;而有些残损的碑刻,反而因岁月打磨更显气韵生动。张怀瓘在千年前就道破了这个奥秘,可见真正的艺术见解是超越时代的。 《六体书论》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技法指南,更是审美启蒙。每次重读,我都能在熟悉的文字里发现新的启示。就像好的书法作品常看常新一样,这部论著也随着读者阅历的增长而不断释放新的智慧。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怎样写字,更是如何用笔墨与古人对话,如何通过线条的律动感受中华文化的脉动。 在电子屏幕充斥视线的今天,重读《六体书论》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沐手焚香。它提醒我们,书法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活着的传统。每当我提笔临帖时,总能感觉到张怀瓘的目光穿越时空注视着我,那目光里既有对后学的期许,也包含着对书法艺术永恒生命力的自信。这部论著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共享对笔墨之美的感动,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乐论
知书房
乐论
阮籍 著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狭义的和谐,它包括音乐的性质,音乐美的标准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等。而且儒家的论乐总是与礼相提并论的,只有礼乐同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相亲相敬。阮籍在《乐论》中完全继承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孔子只是开个头,并未举出大概,而他却要细加考察。首先他指出“和”是音乐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圣人、先王制乐的准则。只有合于这个标准,才能实现“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在“昔者”与“其后”的比较中,他推出雅乐是“正乐”的范本,因为它“使人无欲,心平气定”,甚至使孔子在齐闻《韶》,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最后归结为“圣人之乐,和而已矣”。儒家之所以这样推崇“平和”及雅乐,因为它符合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思想;雅乐的内容多以演述文治武功为主,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权威。所谓“礼乐正而天下平”,就是要求礼不能逾其制,乐不能失其声,这样才能尊卑有序,定象平心。阮籍甚至认为,礼乐虽然与时俱变,但“和”的准则却不能改,只要“改其名目,变造歌咏”就行了,其结果必然把雅乐引向公式化概念化的死胡同。与雅乐相对立的是淫声,这是传统音乐思想家所摒弃的“邪音”。值得重视的是, 《乐论》正视淫声是衰末之世的音乐, “乐废则淫声作”,而且这种音乐来自现实,题材广泛,为“百姓”所“安服”。 《乐论》说它“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儿童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戴,以歌贫贱;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淫声虽然违背了和的宗旨,其感染力却远远为雅乐所不及。
书述
知书房
书述
李煜 著
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撰。称书有八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繇、王羲之,传授于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柬之等,流传于当时。记述了擫、压、钩、揭、抵、拒、导、送之法: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笠翁对韵》清朝李渔(号笠翁)著文集,约作于明末清初,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声律启蒙读物。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精选书评
知书客132387
绝了,这才是写字的天书。横着看竖着看都行,站着看躺着看都行。高兴时能看,不高兴时更能看。书法家看得懂,小学生也看得懂。写不好字要读,写得好字更要读。临帖不如懂帖,懂帖不如通帖。通帖的钥匙就在这里!有的地方很玄乎,有的地方又特别实在。看不懂就先放着,过几年再翻出来,突然就明白了。这本书能把人看哭,也能把人看笑。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知书客102688
有人从《六体书论》里看到了漂亮的字怎么写。有人学会了怎样让字有力量有精神。我读的时候,感觉像是老师在教我写字,告诉我每个笔画都要认真。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把字写得更好看。 中国书法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在的人也应该好好学书法。写字不是小事,书法是中国人的宝贝。我们要把这么好的东西传下去。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知书客871422
腊月既望始读《六体书论》,旬日而竟。张怀瓘论书精妙,析篆、隶、真、行、草、八分六体,如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其言"字形八面,迭递增换",实得书道三昧。余每展卷,未尝不叹古人用心之专、造诣之深。今人得此真传,当以墨池笔冢为志,方能窥其堂奥。乙未岁杪,筱堂灯下记。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