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著
该书籍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
书评 · 35
发表书评
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我竟然在三十岁这年才第一次真正读懂张怀瓘的《六体书论》。这本唐代书法理论的经典之作,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深邃与精妙。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技法,更是一种对书法本质的思考,让人读来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记得初学书法时,总觉得这些古代书论晦涩难懂,远不如临帖来得实在。如今重读才发现,张怀瓘对六种书体的论述简直精辟入骨。他把篆、隶、真、行、草、飞白六体分析得如此透彻,就像一位老中医把脉,三言两语就能点出每种书体的精要所在。特别是他对"真书"的论述,说它"方正平直,点画分明",这不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楷书吗?但他说得更生动,把字的神韵都写出来了。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透露出的一种矛盾的美感。张怀瓘既强调法度,又崇尚自然;既讲究规矩,又追求变化。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道出了书法艺术的精髓。就像他说的"规矩在心,变化在手",这不正是我们临帖时最深的体会吗?规矩学得再多,最后还是要靠自己的手来表现。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张怀瓘能活到今天,看到现代人写书法,他会怎么说?可能他会摇头叹息,觉得我们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神韵。也可能他会惊喜,因为今天的书法有了更多可能性。这种猜想让我对这本书更加着迷,每次重读都有新发现。
说到底,《六体书论》最珍贵的不在于它教我们怎么写好字,而在于它教会我们怎么理解书法。读着读着,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王羲之的一个"之"字能让人痴迷千年,为什么颜真卿的楷书能成为典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虽然读起来需要耐心,但绝对值得。
《六体书论》表面讲书法,实则空洞无物。它把六种字体机械分类,却说不清为何这样分。古人写字讲究实用,这本书却把简单事情复杂化。
书里说篆书要圆润,隶书要方正。这种话谁都会说,但具体怎么写好?它一个字都没提。我们看古代碑帖,每个字都有生命,这本书却把字当成死物来摆弄。
更可笑的是,它用大量篇幅讲笔法传承。某某传给某某,某某又传给某某。这些流水账对学书法毫无帮助。真正写字的人都知道,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靠背家谱背出来的。
书中还强调必须遵守古法。可王羲之当年要是只知守旧,哪会有后来的行书?艺术最怕的就是这种故步自封的说教。现在还有人捧着这本书当圣旨,真是可悲。
最不能忍的是它把书法说得神乎其神。什么"心正笔正",什么"字如其人"。写字就是写字,非要扯上道德修养。难道坏人就不能写好字?这种论调除了唬人,没半点实际用处。
翻完全书,只觉得浪费工夫。它既没教人怎么运笔,也没说清楚字体演变。通篇都在掉书袋,引经据典来显摆学问。真要学书法,不如直接临帖,比读这种书强百倍。
在书法艺术面临当代实用价值减弱的背景下,《六体书论》的学术价值依然不容忽视:当数字媒介日益取代笔墨书写时,传统书法的美学体系与文化内涵仍需要系统性的理论支撑。这部著作的意义在于构建了从篆隶到行草的完整认知框架,虽然不能强制当代人接受其审美标准,但为理解汉字艺术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系。
张怀瓘的论述方式颇具特色,他将严密的体系性与生动的感悟性巧妙融合。最令人玩味的是那些看似矛盾的论断,比如既强调"篆引为体"的规范性,又推崇"行云流水"的自然性;既主张"八法详备"的技法要求,又欣赏"意外之妙"的即兴发挥。这种辩证思维使理论避免了教条化,反而呈现出书法艺术本身的丰富维度。
个人认为全书最具启发性的部分在于对"势"的阐释。作者用"惊蛇入草"形容草书动态,以"万岁枯藤"比喻篆书气韵,这种意象化表达超越了机械的技法分析,直指书法艺术的本质。当代读者或许难以完全认同其品评标准,但书中对笔墨与心性关系的探讨,至今仍能引发关于传统艺术当代转型的深刻思考。
临帖迷茫的时候多看看这本书。当我在书法练习中找不到方向时,就会重新翻开《六体书论》。书法这条路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和领悟。
写字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执笔要稳,运笔要活,结体要准。这些都是基本功,但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我常常提醒自己,哪怕已经练了很多年,还是要从最基础的笔画开始。
别人写得再好,那是别人的功夫。我自己能写多少,才是真正要关心的。每次看到古人的字帖,都会觉得自己还差得远。但这不要紧,重要的是每天都有进步。
开始学书法时,总想着要写得多漂亮。现在明白了,先把结构写对,把笔画写到位,其他的自然会来。就像书里说的,楷书是根基,行书要流畅,草书要放得开。每个阶段都有该做的事。
我教孩子写字时,会让他先练横平竖直。把基础打牢了,后面就容易了。有时候看他写得歪歪扭扭,但我不着急。我知道只要坚持练,总会写好的。
练字的时候,心要静下来。手抖了,就停下来歇会儿;写错了,就重新来过。不要想着一次就写好,也不要和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有时候觉得懂了,过段时间再看,又发现新的东西。书法就是这样,永远学不完。
《六体书论》以"书者,散也"为旨归,在墨香纸韵间勾勒出中国书法从篆隶到行草的六体流变,如同一位无声的智者,将千年笔意化入方寸素宣,让每一划都成为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查看更多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