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六体书论
六体书论

六体书论

张怀瓘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一卷。为奏御之作。论述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等六种书体的特点、创始者、代表书家。其后论述执笔之法,认为“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甚为精当。是书陈振孙在《直斋书解题》中作《六体论》。所著六体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叙述各书体源流,评论各体体势特点,颇精要。认为大篆法于鸟迹,史籀所造,李斯、蔡邕嗣之。其体势若鸾凤奋飞,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谓小篆乃李斯所造,曹喜、蔡邕为嗣。镂纤屈盘,鳞羽参差,其势飞腾,其形端俨。谓八分为王次仲所造,体骨雄异,贵异尚奇。
更多
书评  · 79
发表书评
用户头像知书客658366
这是什么?看不懂。写得太难了。
2025年09月03日
用户头像知书客817253
每个书法爱好者都应当将张怀瓘的《六体书论》置于案头时时研读。这部论著虽篇幅精炼,却如浓缩的墨汁般蕴藏着千年书道的精髓。从执笔姿势到气韵神采,从点画结构到章法布局,无不以最精到的语言道破书法艺术的玄机。我常觉得,这部作品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老先生,正在砚台边为你亲手示范如何让毛笔在宣纸上起舞。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开篇便点破了书法超越技艺层面的精神内核。我每次读到这句话,都能感受到毛笔尖传来的震颤——那不仅是手腕的力量,更是心灵与千年文脉的共鸣。张怀瓘将书法提升到了"道"的境界,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学书法时,老师总说"不要只顾着描形状,要感受笔尖的生命"。如今重读《六体书论》,才真正明白其中深意。 论及篆书时所言"婉而通",这三个字简直道尽了篆书的美学真谛。我临摹《石鼓文》时总不得要领,直到某天突然领悟到"婉"不是柔弱,而是如溪水绕石般的自然流转;"通"不是平直,而是气息贯穿的生动韵律。张怀瓘的点评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篆书认知的盲区。他说隶书"精而密",我眼前立即浮现出《礼器碑》那些精严中见灵动的笔画,仿佛能听见刻刀在石碑上行走的沙沙声。 最令我叹服的是对行草书的论述:"流而畅"。每当我观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总会被那行云流水般的笔势所震撼。张怀瓘用三个字就抓住了行草书的灵魂,这比现代人用千言万语解释都要透彻。我练习行书时常常想起这个评价,慢慢体会到"流"是笔意连绵,"畅"是气脉贯通,二者缺一不可。 书中对六体书法的比较尤为精彩。说楷书"正而庄",我脑海中立即浮现颜真卿那些骨力雄强的楷书,确实当得起"正大气象"四字。张怀瓘的评论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带着温度的审美体验,读来仿佛能看见他正在对不同书体颔首点评。这种生动传神的文风,本身就是书法艺术精神的体现。 我特别欣赏他对书法"神采为上"的论断。这让我想起自己参观碑林时的感受:有些拓本虽然字形完整,却失了原碑的神韵;而有些残损的碑刻,反而因岁月打磨更显气韵生动。张怀瓘在千年前就道破了这个奥秘,可见真正的艺术见解是超越时代的。 《六体书论》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技法指南,更是审美启蒙。每次重读,我都能在熟悉的文字里发现新的启示。就像好的书法作品常看常新一样,这部论著也随着读者阅历的增长而不断释放新的智慧。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怎样写字,更是如何用笔墨与古人对话,如何通过线条的律动感受中华文化的脉动。 在电子屏幕充斥视线的今天,重读《六体书论》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沐手焚香。它提醒我们,书法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活着的传统。每当我提笔临帖时,总能感觉到张怀瓘的目光穿越时空注视着我,那目光里既有对后学的期许,也包含着对书法艺术永恒生命力的自信。这部论著就像一座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古人共享对笔墨之美的感动,共同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2025年09月03日
查看更多书评

@《六体书论》由知书房用户整理并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