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邓牧的《伯牙琴》,总让人想到道德经里说的“大音希声”。琴声本来只是震动空气的物理现象,但人听琴的时候,听到的是自己的心境。邓牧写钟子期死后伯牙绝弦,表面看是写知音难觅,实际上写的是人与世界的根本矛盾。 世界按照自然规律运行,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但人不一样,人需要被理解,需要情感共鸣。伯牙的琴声再妙,落在普通人耳里只是好听而已。只有钟子期能听懂琴声背后的高山流水。这种理解是反自然的,因为自然界的万物从不需要相互理解。石头不会理解水流,树木不会理解飞鸟。 所以伯牙断琴不是任性,而是认清了人的本质。人活在世界里,却总想超越世界。我们用语言交流,用艺术表达,都是试图突破自然规律的束缚。但自然规律终究会赢。钟子期死了,伯牙的琴声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再美的花朵终会凋谢,再亮的星星终会熄灭。 邓牧把这个故事写进《伯牙琴》,其实是在探讨更深刻的问题。人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什么明知知音难觅还要寻找?因为这就是人的宿命。我们注定要在这个不理解我们的世界里,固执地寻找理解。就像伯牙明知世上再无知音,还是把琴摔碎。这不是绝望,而是最深的坚持。 现代社会更明显。科技越发达,人心越孤独。我们有无数沟通工具,但真正的理解反而更难。每个人都在发出信号,却很少人能接收。伯牙的故事每天都在重演,只是形式不同。有人在网络上发帖等待回应,有人创作艺术作品期待共鸣,本质上都是现代版的伯牙弹琴。 邓牧看得清楚。人活着就是要对抗这种孤独。钟子期死了,琴可以不弹,但生命的琴弦不能断。这才是《伯牙琴》最触动人心的地方。它不说教,只是平静地展示这个永恒的困境。然后让我们自己思考:明知无人听懂,还要不要继续弹下去?
伯牙琴
伯牙琴
伯牙琴
邓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校猎赋
校猎赋
校猎赋
扬雄  著
汉赋。西汉扬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题作《校猎赋》,萧统《文选》题为《羽猎赋》,后人多从之,又略见于《艺文类聚》66卷。是汉赋中以描写畋猎为内容的代表作品之一。赋前有序文,申明作赋的缘由是因为汉成帝的校猎之举“太奢丽夸诩”,不合圣王礼制,故作此赋以表讽谏之意。赋的正文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即显现出赋颂的特点,把汉代皇帝与三皇五帝相比埒,为其歌功颂德。中间部分是主体,大事铺张夸饰,状写天子校猎时的壮观盛况群象飞动,画面壮阔,如写围猎之状说:“移围徙阵.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部伍:壁垒天施神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及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绢枭阳,追天宝,出一方,\"其描绘校猎阵容的整肃,斗士的英武搏击的迅猛,以及飞禽走兽的狼狈不堪,都极其生动.形象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赋的结尾部分写汉天子翻然悔悟,决心“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于是罢猎而去“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显然扬雄的《羽猎赋》,其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都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司马相如语),扬雄的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扬雄语)。《羽猎赋》可与《子虚赋》、《上林赋》比美,惟其所处时代已是西汉末路一味炫耀帝国声威显然有谀美之嫌。扬雄晚年也认识到这种“劝百而讽一,曲终而雅奏”的作品并不足取。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