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书房

读邓牧的《伯牙琴》,总觉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清冽孤绝之气,如同冬日里偶然拾得的一枝寒梅,香气虽淡,却直抵肺腑。他写琴音,写知音,写世道人心,笔锋所至,皆是文人骨子里的傲气与寂寥。 伯牙鼓琴六十年,世间能解其意者,不过子期一人。这般际遇,读来既令人神往,又叫人黯然。邓牧笔下的琴师,与其说是抚琴自娱,不如说是以琴为剑,在喧嚣尘世中辟出一方净土。琴弦振动间,藏着多少文人心中难言的孤愤?这孤愤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清醒之人面对浊世时,不得不保持的距离。 最动人处,莫过于伯牙绝弦的决绝。知音已逝,索性连琴也摔了。这般决绝,在今日看来或许过于激烈,但细想之下,恰是文人对精神世界最后的坚守。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还有几人能为一曲知音守得这般纯粹?邓牧笔下的琴师,用生命诠释了何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读至末篇,忽觉这琴声穿越千年,仍在叩击现代人的心门。我们困在信息茧房里,看似连接万千,实则孑然一身。邓牧早在那时就已道破:真正的知音不在多,在真;不在喧嚣处,在静默时。这般洞见,今日读来更觉振聋发聩。 掩卷沉思,忽然明白邓牧为何要给这部集子取名"伯牙琴"。那琴声里,藏着所有不甘随波逐流者的心事。
伯牙琴
伯牙琴
伯牙琴
邓牧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精选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