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217786
2025年07月30日
翻开《笠翁对韵》,满纸工整对仗,平仄相协,却如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李渔将天地万物纳入格律,字字精雕细琢,可这般严整的框架下,反倒失了真性情。那些典故与韵脚编织得如此精巧,却叫人记不住半句。或许这般文字游戏,本就是给闲人消遣的玩意儿?可为何读罢只觉愈发茫然,如同在迷宫中徒劳打转,连出口都寻不见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书后品
知书房
书后品
李嗣真 著
书法评论。唐李嗣真著。一卷。是书所载82人,分为十等,各有叙录。有评有赞,条理秩然。称后品者,盖有王愔、王憎虔、袁昂、庾肩吾等曾有书品在前。前品已定,则不复铨。此书只在上上品之上更列逸品,为嗣真所创,以明其在九等以上。文中“登逸品数者四人”,可能仅指张、钟、二王,不包括李斯,故有一人之误。有《说郛》宛委山堂本。
六体书论
知书房
六体书论
张怀瓘 著
书学论著。唐代张怀瓘著。一卷。为奏御之作。论述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等六种书体的特点、创始者、代表书家。其后论述执笔之法,认为“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甚为精当。是书陈振孙在《直斋书解题》中作《六体论》。所著六体为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叙述各书体源流,评论各体体势特点,颇精要。认为大篆法于鸟迹,史籀所造,李斯、蔡邕嗣之。其体势若鸾凤奋飞,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谓小篆乃李斯所造,曹喜、蔡邕为嗣。镂纤屈盘,鳞羽参差,其势飞腾,其形端俨。谓八分为王次仲所造,体骨雄异,贵异尚奇。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精选书评
知书客207723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部《笠翁对韵》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老者,携着稚子之手,在平平仄仄的韵律中漫步,以天地为课堂,用万象作教材,将汉语的音韵之美化作孩童发间的琅琅书声。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861770
自夏末至仲秋,手此《笠翁对韵》凡二月而卒业。上卷十五韵,下卷十四韵,尽览其用事之精切,属对之工巧,诚为童蒙训诂之圭臬也。然细味其词句,不独课子之书,实乃诗家之秘钥,每阅一联,辄觉齿颊生香。惜今人但作启蒙观,未尽得其三昧耳。其声律之谐畅,如鸣佩环;意境之清远,若饮醇醪,洵为韵语中无上妙品。壬寅桂月筱堂记于钱塘。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436937
我喜欢诗词,更喜欢对联,因为对联是在高官和贫民,富豪和乞丐都是可以运用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严谨的上下联的词句,符合身份和愿望的语言,通俗易懂的,让下里巴人喜欢的,高雅寓意深远的让阳春白雪欣赏的,还有就是 那样多的词句,那样多的内容,都是风对雨,大陆对长空,好好的看看吧,现代的对联不多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