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诗文
书单
上传书籍
暂无结果
知书客135898
2025年09月04日
别浪费时间读这个。内容过时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著
立即阅读
推荐阅读
声无哀乐论
知书房
声无哀乐论
嵇康 著
晋人嵇康著,从声音本性与情感特征的关联上研究音乐本质的著作。同阮籍一样,他们都去探究追寻“乐”的“自然”本体;与阮籍不同的是:嵇康从“养生论”角度去发掘,而“养生论”在阮籍的乐论中没有什么地位。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养生,而养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和”。《声无哀乐论》的直接理论基础是他的养生论。这种养生,与道家“全身保生”的养生不同,主要是“养神”即培养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但是,《声无哀乐论》又不是以“养生”为直接出发点的。他的直接出发点在于“养生”后面的“本体”——“和”。“和”不仅是“养生”而且也是“乐”的“本体”。人体有盛衰,“和”不变;音乐有“五音”,“和”常存。“乐”的“本体”—“和”,是永恒的常驻不变的,它本身没有欢乐与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乐”有“哀乐”,是把现象与本体混为一谈了。在嵇康看来,“哀乐”是人的情感的体现,是情感的特征,与“乐”的“本体”不是一回事,“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兴了,就从“和声”中听到欢乐;如果你悲哀了,就从“和声”中听到忧愁。其实,“和声”还是“和声”,它并不改变本性,还是如风一样,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乐”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声音使你“哀乐”。这一点,在美学上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主体自身情感状态在审美和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审美感受的个体差异现象。“声无哀乐”而人能感受哀乐,人有哀乐却不能改变声音,正说明声音超越了哀乐,不被哀乐所局限。这正是艺术的本质。就是要使艺术超出有限而达到无限,使“至和之声,无所不感”,“兼御群理,总发众情。”
授笔要说
知书房
授笔要说
韩方明 著
一篇。书论。唐代韩方明撰。方明生平里籍未详。唐贞元(785—804年)间书法家。自云: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徐东海,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擅长八分书。是书首叙笔法传录。前叙笔法传授,自谓授法于徐璹、崔邈,后言执笔五法,第一为执管,第二为管,第三为撮管,第四为握管,第五为搦管。大抵唐以前作书,颇重执笔之法,故言者较多。但所引名家口授秘传,并不可靠。
与梁武帝论书启
知书房
与梁武帝论书启
陶弘景 著
南朝陶弘景撰。是作者写给梁武帝的论书信札。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陶隐居”,为齐梁间著名书法家。梁武帝萧衍为书法史上帝王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之一。《论书启》主要评“钟张”、“二王”(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优劣。萧衍在《论书启》中曾对钟王“褒贬大备”,一言以蔽之曰:“元常(钟)老骨”,“子敬(献之)懦肌”,“逸少(羲之)得进退之间”,陶对萧的“玉科”奉若神明,对王献之书风斥之谓“沦迷”,二人所见略同。
精选书评
知书客861770
自夏末至仲秋,手此《笠翁对韵》凡二月而卒业。上卷十五韵,下卷十四韵,尽览其用事之精切,属对之工巧,诚为童蒙训诂之圭臬也。然细味其词句,不独课子之书,实乃诗家之秘钥,每阅一联,辄觉齿颊生香。惜今人但作启蒙观,未尽得其三昧耳。其声律之谐畅,如鸣佩环;意境之清远,若饮醇醪,洵为韵语中无上妙品。壬寅桂月筱堂记于钱塘。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183961
翻开《笠翁对韵》,满眼都是陈腐的套路。这本书被捧得太高,其实内容空洞。所谓的对仗不过是堆砌辞藻,毫无新意。古人写诗讲究真情实感,这本书却教会孩子机械押韵。我不明白为什么家长还把它当启蒙读物。背这些死板的对子,不如让孩子读现代童谣。诗词的灵魂是自由表达,而不是被韵脚框死。这种书早就该淘汰了。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客921285
对联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是很讲究的一门学问,本人很喜欢读对联,甚至还可以背一些来。《笠翁对韵》,是很好的启蒙书,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对仗、韵律、典故、拆字等都充满典故、机智、幽默、诙谐等,受益匪浅。现在小学生课本或课外读物有引用,值得推广。
笠翁对韵
知书房
笠翁对韵
李渔
知书房
推荐阅读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
精选书评
知书房
知书房
知书房